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13601阅读
  • 161回复

[中医优缺]中医为什么是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1-01-16
气血相依
     中医理论认为“血为气之母”“气动依血,血气相依而行”,若“有气无血,则气无所依存”。即“血虚气亦虚”;“血旺气亦旺”。
这些话怎么理解呢?这里的气就是神经系统指挥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神经电脉冲引起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是需要能量和相应的神经递质的,这些能量和神经递质必须靠细胞氧化释放能量和循环利用神经递质来完成,所有这些都需要血液来提供精微物质和氧气,所以“血为气之母。” 血液的运动必须要靠神经脉冲引起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才能前进,所以“气动依血,血气相依而行”。如果没有血液持续提供精微物质和氧气,神经脉冲指挥括约肌的舒缩运动就不可能持续,因为没有能量和物质来支持,所以“有气无血,则气无所依存”。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好理解,“气行”就是神经系统指挥血管的括约肌做舒缩运动,这样血液就会冲刷血管壁,向前运动;“气滞”就是神经系统不指挥血管的括约肌舒缩运动,血液运行就没有动力,当然就是“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气滞之后血液不能流动,局部细胞和组织就不能得到精微物质和氧气,局部细胞和组织必定达不到人体赋予它应有的功能,所以局部就会产生病变。如果仅有神经系统指挥血管括约肌舒缩运动,可是血管中并没有血液,那么细胞和局部组织同样也得不到精微营养,所以也会产生病变,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1-01-17
五运六气篇的主要内容
      其实从《黄帝内经》看五运六气七篇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叙述的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用药规则,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看五运六气的第一篇《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諅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寒暑燥湿风是一年内我国中原地区所要经历的五种气候,这五种气候以年为规律。为什么会这五种以年为周期的气候呢?古人的回答是“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是天上一个称为“五行”五个神圣分别管理五个方位,临御万物而成。这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仔细阅读五运六气篇就会发现,这些篇章主要叙述的是气候规律和人体万物在气候变化中的反映还有就是人体的疾病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岐伯主要叙述了60年内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治疗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疾病,只不过是用古人的语言来描述的。五运六气的内容也再次说明“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至少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而是五种气候的变化状态。
      五运六气中总结的气候规律分为好几种节律,具体气候表现为这几种节律的叠加。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1-01-18
      一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节律也即五岁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这五运又分太过与不及依序相随而成为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的节律。即《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的“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五运中的木运代表,气候温暖对应正常春天的气候,刮风的天气比较多,太过代表气候较正常的年份偏温;火运对应夏天的气候,夏天的气温要比春天高,气候炎热,火运太过代表气温偏高的程度要比正常的夏季的气温要厉害些,不及代表气候相应要偏低一些。土运对应闷热而潮湿的气候,金运对应秋季,金运太过就代表气候比正常的年份要偏凉要干燥些;水运对应冬季,气候偏寒,水运太过就代表该年气候比正常年份寒冷,不及就代表比正常的年份偏暖。五运其实就代表气温由低到高再到底的一个循环周期的五个组成部分。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主要叙述的就是五运太过,不及年份气候,星辰,人体疾病和经络的反映。《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也是叙述五运太过,不及和平年气候,万物和人体疾病的表现。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1-01-19
        二是,以六为周期的年节律。这就是六气司天在泉,分别是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太阴湿土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少阳相火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在在泉;太阳寒水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主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
     三是以五为节律的主气和客气,主气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客气则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但是如何影响则没有叙述。
     四是,六为节律的年内变化规律。分别是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和终之气的主气和客气。主气把一年的气候分为六个阶段,是固定不变的,每段相当于4个节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这其实就是气候的变化规律,温度逐步升高再到逐步降低,客气则按照在泉推导而来。主气和客气对气候的影响是主基调。《六元正纪大论偏第七十一》叙述的就是60年内气候的变化规律,疾病影响以及药物关系。不同的气候对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植物生长良好有些就不行,生长良好的植物就有对抗该种气候的因子,人们食用该药物或者食物就可以治疗由于该气候引起的相应疾病。当然主要叙述用药规则则在《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五运六气还描述了古人观察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气候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这主要是胜复的描述。
     五运六气描述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用它可以预测气候。对于今年2010年总体预测是正确的,这我在天涯杂谈上的帖子“读《黄帝内经》悟——中医为什么是科学”进行了预测,大家可以去证实。链接: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80965.shtml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1-01-20
点滴看法杂碎
阴阳平衡与阳主阴从
      中医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人体的阴阳要平衡,疾病就是人体的阴阳不平衡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前面我们在叙述阴阳概念的现代意义时已经分析了为什么人体的阴阳要平衡。人体作为一个生命体,是由物质和能量两大部分组成,人体如果只有物质而不能自动释放能量了,那么该人就不再是一个活人了,因为人体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由能量来推动;如果只有能量,就丧失了释放能量的基石,能量也就成了无源无本之木;如果人体释放的能量都被用于发热,那么人体就没有能量用于细胞的修复,组织的更新了,这样人体也就没有了再释放能量的物质基础了,所以中医讲“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所以人体的阴阳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一方变重了另外一方相对就轻了。比如:左边重了,右边就相对轻了,要达到天平的重新平衡,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减少左边的重量;一个是增加右边的砝码;两者都可以是天平重新达到平衡。对应中医的治疗就出现两种疗法,一种方法是滋阴,有些医生善于运用滋阴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滋阴派;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扶阳,有些医生善于运用扶阳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扶阳派。
      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人活着与人的死亡真正的本质区别是在于一个是否还可以主动释放能量的问题。我们说人死了心跳就停止了,人体的心脏为什么停止跳动了,因为人体不能再释放能量来让心脏收缩,心脏不能收缩血液就不能循环,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得不到营养,也就不能释放能量,也就不能给心脏提供保证和支持,这是一个所谓的正反馈的过程。类似地,肺的呼吸,也是要能量来推动的,如果人体的胸廓不能自主运动了,那么人体的呼吸也就停止了。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和一个死气沉沉的人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充满朝气的人的身体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我们在朝气蓬勃的人的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光泽,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活力。中医认为小孩是纯阳之体,我们知道小孩是最充满活力的,与此对应的一个事实是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3]。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是要靠能量来推动的,人体释放的能量充足人就健康,就充满活力,还有一个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一个日本博士的研究结果:人体的体温高,那么这个人就很少生病,癌症业很少光顾。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人体释放更多的能量是根本之道,人体虽然要阴阳平衡,但是阳是主导的,阴是基础;阴为体,阳为用,所以在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上我更认同张仲景、“卢火神”扶阳思想。
离线leaves0967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1-01-20
老师说,中医不是科学。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1-01-21
回 125楼(leaves0967) 的帖子
同学是否仔细看过本贴,如果您仔细看过,您一定会说中医是科学!
如果中医不是科学,那么您们的老师教你们艺术啊!中医是生命科学!是从系统调整的角度来叙述人体工作原理的科学,您可以把本贴推荐给您们的老师。您仔细看过本帖之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老师说:“中医是生命科学”,您再来解读中医您就会觉得很容易了。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1-01-21
药物的四气五味
    中医的药物是分为气与味的,而且气和味是并列同时存在的,一般描述药物的中药性质的时候必然要提到药物的四气和五味。药物的四气五味显然是一种分类,既然分类那么就必然有分类的方法,否则就会混乱不堪,没法运用的。这和事物分阴阳是一样的,分类必然有分类的基准。阴阳的分类是以比较的两个事物接受或者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区分,那么药物的四气,五味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
    传说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干什么?应该就是分辨药物的四气和五味。中医书籍《神农本草经》就是讲述药物四气五味的医书。药物的四气五味是药物被消化吸收后对人体影响,那么这些影响如何来鉴定呢?应该是练功打坐高手,根据人体的感受而鉴定的。
    中医把药物的特性分为属阳的四气,和属阴的五味。四气分别为: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辛、甘、咸。接下来的问题是四气和五味到底指什么?只有明白了药物的四气五味的现代意义,我们才会有划分的方法,才能和现代接轨,否则中药只能成为印第安人了。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的现代意义是指什么呢?是指这类性质的食物、药物消化吸收后对人体释放能量的影响。热性食物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大量增加。比如:大热的药品附子,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起作用的成分是乌头碱,乌头碱的主要作用是使心脏的搏动加剧,心脏搏动加剧后人体释放的能量也就迅速增加。温性的物品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使人体释放的能量的程度次于热性物品,人体释放的能量增加不多。凉性物品人体消化吸收后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减少,寒性的物品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大为减少。而平性药物对身体释放能量的影响基本上没有。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1-01-22
        五味到底只什么,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来看:五味也是药物消化吸收后对人体的影响,只不过是对人体形体(阴)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练功之人在静息状态下,也是前面所述人体的逻辑分析、推理区域停止工作,全身的感觉信息充分显现的状态的感觉。
辛味药物使人体的血液分配趋于体表,使人体的血液往体表走,好些辐条一样从内往外走,所以叫做“辛散”。而酸味的药物使人体的血液分配从体表趋于体内。使人体的血液由体表往体内走,所以酸性收敛,称为“酸收”。咸味的药物使松散结缔组织胶体的流动性增加,胶体软化后,营养物质就能够快速地从血管扩散到细胞,释放能量,所以咸味的药物可以对抗冬季,由于气温降低而使筋脉结缔组织胶体变硬的作用,所以称为“咸软”。苦味的药物则相反,使组织胶体的流动性减少,这样营养物质就不容易通过它,所以细胞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少,因而释放的能量也少,所以,称为“苦坚”。
     我们要测试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可以使用核磁共振,在病人处于平静状态下测量病人的血液分配,中医药物的四性五味就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血液在人体的分配的影响。按照前面的理论:哪里有病灶首要的条件就要使哪里的血液处于活跃状态才行,这样就可以更快地治愈疾病,身体部位的工作是否处于活跃状态是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出来的,这样就为药物的寻找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廉价的途径。比如:肾功能有问题需要透析的病人,如果寻找到某种药物它可以加强肾的血液供应和活跃状态,那么它就一定可以成为治疗肾病的有效药物。对于瘫痪病人瘫痪的地方应该是血液搏动受阻的地方,按照中医的理论不同的药物会偏好走不同的经络,用核磁共振可以了解人体血液搏动的情况,血液不搏动的地方就是人体细胞和组织沉寂和坏死的地方,因而可能可以找到一种治疗瘫痪病人途径。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1-01-23
六气
     ‘寒’、‘暑’、‘燥’、‘湿’、‘风’、‘火’为六气;‘寒’就对应天气寒冷,即冬季的气候;‘燥’对应的气温较‘寒’要高,但是此较高的温度的趋势是:温度逐步降低,早晚天气较凉爽而空气干燥;‘暑’对应的空气没有湿那么湿度大,但是比‘燥’又要高一些,气温是比较高,而且温度是呈上升的趋势,地面的温度也是逐步升高的;‘湿’对应气候为:空气湿度大,空气和大地温度都高,草木生长旺盛;‘风’对应就是空气的流动增加,气温逐步回升;暑分为暑和火,它们对应的气温都是上升的,但是暑的湿度要大一些而火要干燥一些。春季,大气接受的太阳能增加,这些能量首先是传递给了大地,所以地面的温度开始升高,空气中的温度上升不是很快,是缓慢回升;由于冬季空气中的水分被寒冷的大地吸附了一部分,所以春季大地气温升高后,在冬季由于寒冷而吸附在地表的水分就会被释放出来,所以春季必定会有几天回潮的日子,如果回潮厉害的话,地面可以渗出水珠,这就是五行对应的‘木’的气候。到了夏季之后,一方面太阳的光照持续加强,另一方面大地的温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温度上升比较快,气候比较炎热,大地的温度进一步上升,这就是‘火’,是六气的‘火’也是五行的‘火’掌管天地之后的反应;随着太阳的继续北移,海面上的水分蒸发很快,海洋中的大量水分被带到大陆腹地,这时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是高温而湿热,草木生长迅猛,即五行的‘土’对应的气候,也就是六气中所谓的湿;夏至之后,太阳南移,我国中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开始减少,但是总体来说接受的能量还是大于地面辐射的能量,所以温度还是上升的,一直大概到秋风的时候,接收进来和辐射出去的能量大致相等了,再往后就是辐射大于接受了,所以地面的温度开始降低了,但是空气中的温度却不一定低,尤其是下午2-3点的时候,但是这时早晚已经凉爽了,这时就对应所谓的金秋了,气候特点为燥,对应五行的‘金’掌管天地之后的情况。霜降之后,太阳进一步南移,中原地区接受的能量远小于辐射的能量,所以地面和空气的温度都进一步降低,地面温度降低之后,蒸发作用就减少了,地面就反而会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储藏在大地中,这也是来年春季回潮的基础,所以《内经》认为,冬季(五行中的‘水’主管时令的时候)气温偏高,就会“水泉减”。
      五运六气主要描述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天气不同对人们的心情是有影响的:对于我而言,如果天气晴朗或者将要变晴,那么心情就会开朗而信心十足,在阴暗的天气了或者天气将要转阴沉的几个小时之前心情都会变坏,悲哀的情绪较多涌现,不知各位是否注意过,天气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内经》中是有气候对人类疾病影响的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