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3642阅读
  • 2回复

[学说流派]谈“张仲景见王粲”故事之真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0-22
— 本帖被 妙手仁心 从 求医问药&学术交流 移动到本区(2008-08-20) —
《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一个“张仲景见王粲”的故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 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後二十年 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很多中医学者都喜欢将此故事当作史料来引用,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存在很多漏洞,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张仲景和王粲可不可能见面?
    张仲景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出生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从《伤寒论》序中“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及其本人曾被举孝 廉,估计其家族当时在南阳是名门,因为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没点关系的话,被举孝廉的机会是很小的。后官至任长沙太守(关于张仲景究竟有没有当过长沙太守, 历来说法不一,鉴于1981年在南阳发现的张仲景墓碑,笔者还是认同其曾任长沙太守的),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由于各种原因, 《三国志》及《后汉书》对张仲景几乎只字未提,而以后的记载又因为所距年代太远,可信度不足,唯一能确信的,似乎只有仲景本人的《伤寒论.序》。那么,张 仲景是什么时候当的长沙太守呢?东汉顺帝以后,凡举孝廉必须年满四十以上,而当太守的话自然是在举孝廉以后,所以仲景任长沙太守应该至少是在初平元年(公 元190年)以后的事,而据《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叛刘表,刘表攻之连年不下,后羡病死,其子张怿继任,刘 表平之,此时,张仲景才有可能任长沙太守,也就是说,至少是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以后。再来看看王粲的生平,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生于熹平六年 (公元177年),不容质疑的名门之后(《三国志. 王卫二刘傅传》: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粲因董卓之乱,逃往荆州,归附世交刘表,在此居住了16年,直到建安十三 年(公元208年),曹操平荆州,才归附曹魏,加入邺下文人集团。所以,如果张仲景和王粲真的有见面的话,那应该就是王粲在荆州这段时间里。张仲景是南阳 人,行医也就是在荆州地区内,所以无论他有没有做过长沙太守,都是有可能见到王粲的(当然,如果他当长沙太守,见面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关于故事中王粲死因的疑问
    故事中说,张仲景看出王粲有病,四十岁时会落眉而亡,王粲不听,后来四十岁果然落眉,半年后死去。从现代医学来看,脱眉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麻风病,梅毒,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等,梅毒当时还没传入我国,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无所谓潜伏期,所以假如王粲死因真的如故事中所说的话,那王粲患的应该是麻风病。麻风病的潜 伏期平均为3~5年,也有十余年的,故事中王粲当时“年二十余”,就算是二十九岁,也是十二年后才发病,本来就属罕见,仲景何以能准确欲知其发病时间?文 中的五石散亦名寒食散,由紫石英、白石英 、赤石脂、钟乳石、硫磺五种矿石组成,在两晋时期的士族阶层中非常流行,但在汉时很少人用,梁•刘孝标注引秦承祖《寒食散论》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 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此五种均为热燥之物,非体大寒之人不可服,且久服将使人躁狂,甚者性命不保,皇甫谧本人就是五石散的受害者,《晋书。皇甫谧 传》记载皇甫谧答晋武帝书中说:“........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 浮气流肿,四肢酸重。”,可见此药对人体伤害之深。按中医辨证,脱眉应属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王粲自幼形小体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 侻,不甚重也。”(《三国志. 王卫二刘傅传》),先天禀赋不足亦在情理之中,先不说五石散具不具补气益血之效,王粲的柔弱之躯能否承受五石散之猛烈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仲景开五石散显得 有些匪夷所思,且《伤寒论》中也无关于五石散的记载。

从王粲的诗分析来看,对于其死于麻风病也是很有疑问的,来看看这首《从军行》之五: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鄽里。士女满庄馗。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朝入谯郡界”,说明此次军征路过谯郡(今安徽亳州市),而据《三国志. 武帝纪》载“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此次出征为建安二十一年,说明这首诗就是王粲死前一年随军时写的,诗中写的是入谯郡前后所见的截然不 同的景象,以及诗人先悲后喜的感情变化。如果王粲是死于麻风病的话,照麻风病的发病情况来看,此时的王粲应是身体非常衰弱,皮肤严重溃烂甚至肢体变形,他 怎么可能还随军出征并写出如此佳句?王粲仅仅是个文人,不是不可或缺的军师参谋,曹操是绝不可能让一个可有可无的身患恶性传染病的人随军的。
    那么王粲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染瘟疫而亡。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瘟疫接连不断,《后汉书.五行志》载“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 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延熹四年正月,大疫。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熹平二年正月,大疫。光和二年春,大疫。五年二月,大疫。中平二年正月,大 疫。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其中建安二十二年的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很多文学作品及史料对此均有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 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曹植《说疫气》),“魏书载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 少,吾甚忧之。”(《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三国志。刘司马 梁张温贾传》)。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率军伐孙权,王粲也随军行,次年,瘟疫爆发,随军的王粲,刘帧,陈琳,应玚,徐干等俱于此年逝世,曹丕在《与吴质书》 (作于建安二十三年)中说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五大才子在同年去世,除了瘟疫之外,似乎找不到其它合理的解释。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很令人怀疑的,至于是皇甫谧自己杜摄还是记载当时的民间传说,已无从考证。中医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成分很重的 故事,很多人不细加分辨就盲目引用,一名严谨的中医学者,应当用自己的知识,自觉地去分辨何为史料,何为传说,不能因可以为自己观点添加佐证而有意无意地 把传说当史料来引用,这样既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别人
离线real_wenxue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0-24
好!!!!!!!!
LZ哪里看到的
猪是的念来过倒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0-29
自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