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4001阅读
  • 0回复

[其他]生物力学与腰骶部软组织损害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针膏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5-18
— 本帖被 妙手仁心 从 【中西医交流区】 移动到本区(2008-08-20) —

                    生物力学与腰骶部软组织损害关系

    关节突关节和韧带对维持腰椎稳定性的作用:腰椎小关节主要功能为导向控制作用,作用基础是小关节面的方位。Kenesi报道成人腰椎小关节方位自上而下由近矢状位过渡到近冠状位,且左右常不对称。近矢状位有利于腰椎屈伸运动,不利于旋转,近冠状位有利于旋转。综述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腰椎小关节面与水平面呈90°角,与冠状面呈45°角。成角有利于腰部屈伸、侧弯,而不利于旋转。
    腰椎小关节有承受载荷功能,随腰段三维运动不同,其承载量为0~33%,亦有报告为3%~25%,后伸比前屈时大,其承受扭力可达总量的45%。戴力杨等模拟腰椎后路手术,A组为正常FSU,B组为切除椎板和小关节内侧1/2,C组为切除椎板和双侧小关节。结果发现,屈曲时矢状面水平位称和矢状面旋转角度均明显增加,抗压强度减低。在腰椎的三维运动中,小关节超负荷运动势必使附着其上的腰骶部深层多裂肌、回旋肌造成损伤,慢性的累积性损伤成为了原发软组织损害病灶,当腰后伸时由于相邻小关节间的挤压刺激产生疼痛,从而出现腰后伸功能受限。
    肌肉和腹压对维持腰椎稳定的作用:按肌肉的作用方式和解剖位置将肌肉分为两群,一种是直接作用于脊柱:浅层有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和上下后锯肌;涂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肌;另一种为腹肌。腹肌形成腹压可降低腰骶段承受的应力作用。经理论推算,腹压可降低由骶棘肌收缩而产生的作用于脊柱的负荷的40%。<BR>  脊柱尤其腰段在生理状态下和承受载荷时,不是简单的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上的作用关系。力线在脊柱前,通过重力形成力矩而作用于脊柱,腰背部肌肉则通过收缩产生抗拒力矩维护腰椎的稳定。在三维运动状态下,随着劳动强度和姿势加大,使腰段几何形状发生改变,肌肉收缩力必然加强。长期如此,将使腰段和与之关系密切的肌肉产生退变和劳损,腰段承受的惯性载荷在总体上会增大。对每块肌肉的研究证实,活体上肌肉收缩与舒张都做功,相同条件下前者比后者大,在舒张情况下突然收缩肌肉做功更大。脊柱伸直时所做的向心功大于屈曲时所做的离心收缩功。由此可见:骶棘肌与腰背筋膜后叶在弯腰到伸腰承载时最易发生骨骼附着处的超载荷损伤;特别是慢性累积的隐性劳损更为多见。而在腰骶部软组织损伤中,是从弯腰位体位骶棘肌与腰背筋膜处于舒张、向伸腰位时该区域软组织处于极度收缩运动时产生的。因为:在舒张情况下突然收缩肌肉做功更大。
    软组织损害刺激感觉神经未梢出现疼痛,人体为了缓解疼痛刺激自然会通过肌痉挛达到目的,肌痉挛必然导致血流减慢,血液淤滞,进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栓塞,结果将是血管分布进行性减少致局部软组织损害区域代谢产物堆积,缺血缺氧等营养障碍,最终形成软组织损害的肌挛缩。肌挛缩是软组织损害从肌痉挛的软组织形态改变到除形态改变外并出现组织变性这一质的改变过程。老年人营养动脉出现盘曲、变性和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软组织发生急性损伤与慢性累积性劳损则自身修复越慢。软组织损害的存在运用软组织外科学压痛点检查技术可寻找到病灶所在,压痛的程度、压痛区域的广泛与局限与软组织损害成正相关,压痛点的消失证明软组织损害的消失。目前测量、肌肉运动观察可采取肌电测量法,但运用软组织外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肌电测量将更准确到位。肌电定性的和转化定量的反映肌肉运动情况,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间接测量方法。此外,综合每块肌内的功能和运动生理进行数理推算也是研究肌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