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7314阅读
  • 13回复

对学生会发展的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笨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5-16

第一章:我对学生会的5个忧患
    多少年来,学生会都是一直平稳走过来的,一直都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大军。然而,在这种平稳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平静中的危机,这也让我对学生会产生了忧患,我的5个忧患是:

1.学生会为同学服务的模式是否存在缺陷?
2.学生会是否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水准?
3.学生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存在问题?
4.学生会活动项目是否同质化?
5.学生会干部与干事的积极性如何?


    尽管这5个问题对于稍微接触过学生会的同学来说,可能也会有些许感触,毕竟从我们举办的活动可以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会成员而言,这5个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都必须要有更深刻的感触和见解。然而可怕的不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感触,而是在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却不能提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即使提出了,也不能很好的去执行。
从这5个问题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学生会在一些时候的浮躁与脆弱,在面对学院与同学双重压力的时候,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在基础资源相对匮乏、流动资金不足、学生活动越来越难做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巧来应对。在这个时候,我想用陈春花教授的一句话:“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回归基本面是最重要的”。学生会的基本面,自然是两个字:服务。
第一个忧患:学生会为同学服务的模式是否存在缺陷?
    我从来都不会否认学生会在它存在一来为同学所付出的劳动以及它所做出的成绩。即使在它将一场盛大活动办砸的时候,我依然是这么说,因为它所付出的努力,它所承担的责任,都显示出了它“为同学服务”宗旨的本分。然而,即便这样,作为学生会领头羊的我,还是得揪出它在为同学服务模式上的缺陷。
    理想状态的“为同学服务”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同学需要什么,我们就为同学争取什么;同学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当然,前提是这种需求必须是合法合理的。但这种模式毕竟是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理由是学生会的自身资源十分有限,而同学的需求往往是无限的,我们的服务是义务性的,换句话说是无偿的,用无偿的服务满足无限的需求,这在目前任何一个市场都是行不通的。这里的资源包括学生的流动资金、学生会的人力资源以及学生会自身的制度文化;这里的需求既包括同学在学习上为了获取一定的学习资源所引起的需求,也包括了为了丰富的课余生活所引起的需求,还包括为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所引起的需求。总而言之,理想的服务模式在目前的形势下是不肯能行通,我们能采取的模式是:亚理想服务模式,即在学生会现有资源下,以同学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同学需要的资源,办同学想参与的活动项目。
    而现实中,我们所做的活动项目中,大部分是受学院所托而组织起来的,我们所办的活动是学院想办的活动,做的项目是学院希望做的项目。这就好比企业回到了曾经的生产导向论时代,只顾自己的生产,不愁没人来买,然后市场的发展终究进入了顾客时代,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学生会也好比企业,尽管它不盈利,但是由于现今同学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活动市场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由学院发话、学生会一手包办的那个年代了,我们需要改进,让非学生会的成员参与到我们的活动策划中,做好市场调研,真正去了解同学的需求,这样我们做的每一次活动才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当然,我在这里并非为了批判某种现象,既然学生会实在学院领导下存在和发展的,必须听从于学院的指挥。学生会的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院的拨款,离开了学院,学生会谈何生存,更谈何发展,因为:经济来源决定组织运作。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走到了理想服务模式的另一端,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在这个时侯,我们要回归于我们的基本面:回归于我们的办会宗旨,回归于我们的组织使命,回归于我们最原始的出发点。
    再者,我们内部的干部与干事,在对待“服务”这两个字上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服务的心态。我们究竟有没有足够的服务心态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会干部与干事中,有相当一部份人仅仅是为了个人目标而加入学生会中。当然,有自己的个人目标是一件好事,我向来都鼓励学生会的成员要有自己的个人目标,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潜在的位置。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没有将自己的个人目标荣誉到学生会的组织目标——为同学服务,是不可能具备良好的服务心态,这种现象也是及其不好的。学生时代已然如此,他日踏入社会,步入自己的事业,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在很多外企中,我很推崇IBM,在它变形之后,它有着非常好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它的服务心态,因此IBM也被很多专家称之为服务时代来临的标志。我始终认为,人还是要有一点服务心态的,哪怕是一点点也好。所以,我非常希望学生会里边的成员能够有足够的服务意识和心态,真正做到心中有组织,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在学生会里边,优秀从服务开始。
第二个忧患:学生会是否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水准?
    学生要走向专业化,首先就要理解专业化的概念并遵从之,要掌握专业化的标准并达到之。专业化的概念和标准包括工作效率、办事技巧、活动质量、活动流程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会而言,我们的专业化指的就是一流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技巧,一流的活动质量和流程。
    从全校的学生会发展趋势来看,学生会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学院学生会之间的横向竞争,更是自身与自身的纵向较量。比如我们的流程细化是否更滑规范了,我们的同类活动质量是不是一次比一次进步了,我们的效率是不是更高了。
目前,我们学生会在运作的时候,还存在许多的不专业。小到借一间课室,到了活动举行的时候,居然出现冲突;大到办一场毕业典礼,筹备工作到了典礼即将进行的时候,还没完成。这只是我们不够专业的两个小例子,我们还有许多方面做的不专业,甚至有的时候因此而收到学院指导老师的批评。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专业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在执行力上出现了问题。对于学生会,专业化关键在于执行力。不光学生会,很多学生组织,甚至是社会上的企业,经常在执行力上打折扣。比如最高领导要求100%完成一项任务时,到了第二领导变成了80%,到了第三领导可能就变成了60%,一直这样递减下去,到了执行层,折扣已经打得差不多了。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判断学生会是否达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标准,就看它是否达到了一流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技巧,一流的活动质量和流程。也许有人会问:如何知道来衡量这个一流?这里的一流,必须根据每次不同的活动,量化到监控与考核规则上,对于学生会而言,有没有达到一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同学的综合评价。专业化的建设一直是我们的焦点,同时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所以如何整合学生会的有效资源,加快学生会专业化进程之路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这需要几届甚至更多届学生会的不断努力和一路传承。
第三个忧患:学生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都不可以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学生会里边曾经走出过许多牛人,他们都是人才中的人才。无论是言谈举止、交往招式,还是行事风格、内功修养,经过了学生会这个平台锻炼的人,都是不可小觑的。就拿找工来讲,我们总能看到他们叱咤风云的身影和稳健的脚步,更有甚者一人揽天下offer为己有,且不论其行径,单从能力这一层面上讲,他们一直都是许多人的榜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弟师妹。每年的综合评优,拿奖学金的大户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学生会。
    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功地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的天之骄子,包装了一批又一批的品牌牛人。然而,成绩往往让人陶醉,它既可以给人自信,同时也容易让人自以为是,甚至被过去的成绩所迷惑。在我们的浮华背后,有一些东西不易被察觉,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每年的九月,我们能够吸引到一大批新干事进来,他们当中大多人怀着自己的个人目标和对学生会的憧憬。当他们进来之后,我们会通过讲座、交流会、户外拓展等各种形式给他们洗脑培训,让他们接受学生会的组织文化,了解学生会的规章制度,掌握学生会的办事流程。年复一年,这些传统培训活动都将如期而至,因为这些都是所有干事必须学习的,人人都有机会接触的,而集体培训是最佳选择。经过了这一个初级阶段,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能力提升。这一个环节需要以部门或者相关部门组合为单位,通过部长或者部门核心技能掌门人口传亲授,因为其专业性较强。坦诚地讲,这一个环节真正用心的人较少,而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一些人,构成了今后学生会的潜在主力军。学生会的干部们最关心的也往往是这些表现突出、有潜力的人才,因为他们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未来学生会的运作水平与整体实力。如此一来,表现良好的这些人,便在学生会拥有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包括与更加优秀的人接触、交流。当然,我这里讲的优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因为并不是说一个人职位越高,能力就越强,人就更优秀。对于学生会的成员而言,优秀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拥有较强的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潜在能力。
    失去与更高层面的人(这里所讲的更高层面的人不一定都来自学生会内部,还可以从外边引进)交流、学习机会的人往往是大多数,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并且对于失去这种机会的人来说,还涉及到一个公平问题。因此,学生会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在于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和不公平分配。作为学生会的过来人,尽管一直都有幸享受学生会良好的资源,但如今站在一把手的高度,有责任也有必要将我所看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这对于学生会的发展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培养人才也是学生会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
第四个忧患:学生会活动项目是否同质化?
    “同质化”这个词语一开始被用到了企业的产品身上,原因是国内很多同行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功能,性能,外形,甚至是包装上面越来越相似,诉求点基本雷同,相互之间可以替代。此时,顾客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往往以价格来作为是否购买的衡量因素。这就导致了同行之间发生“价格大战”,使得大家的盈利空间都越来越小,甚至无利可图。前两年国内家电行业发生的彩电价格大战就是由于产品同质化所导致的。企业界的产品同质化对于企业来说,弊大于利,这让我联想到了学生会的产品——活动项目。
    学生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为同学服务”的宗旨,那么,学生会靠什么来为同学服务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词:活动项目。没有活动项目,学生会的宗旨基本上是一句空话,不能落到实处。在我看来,学生会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组织建设和活动项目建设。组织建设指的是学生会的内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项目则包括学生会的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常规活动经过了许多届学生会的积累,已经做得相当的成熟。每年的特定时节,我们总能看到迎新晚会、送就晚会、运动会、各类球赛等耳熟能详的常规活动如期而至。
    由于投入过多的精力到我们的常规活动上,使得学生会之间的活动项目基本雷同,同一学生会每年所做的活动也相差不大,进而使得活动项目出现同质化。在企业界,同质化的后果就是你死我活,最终只有一两家企业幸存,或者让企业间的吞并与资源整合来结束这片红海。当然,企业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相互进行博弈的,这与学生会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学生会的存在必须由学校和学院的扶持,而且几乎不存在市场竞争。但是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学生会的活动项目代表着学生会的实力,在每年的学生会评比中,活动项目是最主要的考核对象。而学生会作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代表性机构,它的实力也影响着所在学院的门面和地位。所以,学生会必须要学会思变,学会创新,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受到外界的关注,这也符合我们学生“和谐,务实,高校,创新”的理念。任何组织,无论盈利与否,要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远离竞争,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对于学生会而言,那便是结束活动项目同质化的时代,推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第五个忧患:学生会干部与干事的积极性如何?
    对于学生会管理层干部而言,有两大难题:一个是如何让学生会达到专业化的运作水准,另一个就是如何提高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积极性历来都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也是我们学生会遇到的重大难题。从我们平时承办活动时候的缺乏激情,活动流程的拖沓,就可以看出我们有相当一部份成员是缺乏积极性的,有的甚至极度缺乏,那么,他们何以缺乏积极性呢?
    许多且有其实也存在员工积极性缺乏的问题,在我曾经实习过的一个公司里边,老总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每月一次的考核,业绩前三名的员工给予一定奖金和外出旅游机会;给员工提供独当一面的机会,让其牵头负责一个大型项目;等等。这些都属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艰巨的工作、晋升、责任感;而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组织政策,监管质量,基本工资。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来源于工作本身,而保健因素大多都属于工作环境。双因素理论还指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保健因素用来消除被管理者的不满意度。
这些精妙的企业管理理论虽然是在研究盈利组织的前提下而产生的,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可以借鉴于学生会,尽管他们的组织目标不一样。学生会存在的目的在于为同学服务,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自身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由于学生会里边的成员是没有薪水领取,也没有其他物质利益上的直接奖励,纯粹是无偿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会管理缺乏一定的保健因素,这使得我们的干部和干事在工作的时候容易消极。然而,消极的对立面并非积极,这些保健因素虽然构成学生会干部与干事积极性低下的因素,但我们并不能通过保健因素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得从激励因素的范畴下手。
    目前,整个学生会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比如干部与干事的德育加分制度,这些隶属于保健因素,可以跟企业里边的基本工资对应起来。我们不排除有部分成员很看重德育分,甚至有些人是专门为了它而进入学生会的。然而,在我看来,德育分终究只是一个低级诱惑,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德育分,那样容易使人功利。要真正提高学生会干事与干部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模仿保健因素的建立体系,将激励因素透明化。比如让每个干事都明确自己有机会牵头负责一个有一定规模、有一定难度的活动项目,让他们在工作中都拥有主人翁的精神和被上级赏识的感觉。特别要说的是晋升制度,目前我们还不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还不能完全透明化。我们每一次的人事变动,都有一定的人为因素、感性因素左右我们的决定,这使得很多成员对自己的晋升没有信心,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去争取。所以,我们今后在人事制度上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尽可能做到用人唯贤,并将晋升制度透明化,让每个成员都去了解它,并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起来。


第二章:学生会发展之道
    以学院扶持、自我管理、自我营销为推动力的学生会,之所以在巨大的学生需求市场的发展机遇面前迟迟无所作为,是源于两个先天缺陷——“阶级立场”不明确和“管理功能”缺失,他们就像两条巨大的鸿沟摆在学生会的面前。“阶级立场”不明确说的是学生会在很多时候代表的究竟是学生的利益,还是学院的利益?抑或是两者利益的共同代表?“管理功能”缺失指的是学生会的内部组织建设管理和外部活动项目管理还不够成熟、专业,需要一定的改革。
    既然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就要付出行动去改正。当我们行动时,我们需要冷却激情——这是学生会干部理智的选择。明智的领导人总是有极高的悟性,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抓住主流,抓住关键。在复杂的环境下,在雷同的运作模式和活动项目下,在不太成熟的管理背景下,如何寻找学生会发展之道呢?
学生会发展之道之一:专注活动项目
    在序言中我曾提到过,活动项目是我们的根本工具,是体现我们办会理念的直接证明。没有了活动项目,学生会就没有了与同学交流的平台;没有了活动项目,学生会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理由。我们回答学生会能够一直存在的理由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能够策划并举办活动项目(服务)。所以,能够带动学生会发展的第一个选择方向就是:专注于活动项目。

专注于活动项目的5个基本原则:


●    专注于活动项目的生命周期
    就像人类一样,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就像是自然规律一样,谁也逃不掉。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发出一个活动项目的时候,很有可能招致一大堆模仿者,从而导致我们的市场份额下降甚至归零。比如我们学院学生会曾在2004年开发出一个原创音乐大赛,由于活动新颖,以及当时学校有位领导大力支持,活动效果超乎了我们举办方的想象,让我们尝到了此类活动的甜头。可那是我们唯一一次举办此类大型娱乐活动项目,原因在于我们的项目第二年被其他学院模仿并举办,人家做的也比我们要更专业,后来校会又出现了一年一度的歌手大赛,从此我们再也无缘此类活动。分析我们丧失自己开发出的活动项目的原因,除了自身资源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没有利用好活动项目的生命周期。一个好的项目,从诞生那天起,就会吸引同行的高度关注,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诞生”这一个初级阶段,不懂得采取行动提高它的进入门槛,我们是很难升级到“成长”阶段,更无缘“成熟”,于是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他人,还得为他人喝彩叫好,岂不悲哀?
    活动项目都有自己的生命特征,如果学生会不能够全力发展活动项目的生命,赋予活动项目更加丰富的内涵,那么活动项目也不会发挥出它的核心价值,甚至丧失它的价值。当一个活动项目举办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进行创新,加入新的元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活动。学生会与活动项目之间是生存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活动项目会对于学生会而言是学生会的生存方式,学生会对于活动项目而言是活动项目的生命创造者,是它们的母亲,如果母亲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孩子,那还有谁会关心你的孩子呢?

●  建立“以质量和品牌取胜”的思考模式
    质与量是我们举办活动项目直接面对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只保留最重要的、最有前景的核心项目,对于非主流的、边缘的领域我们采取放弃的策略。这样我们可以保证活动项目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会的形象和档次。我向来认为,活动不是举办得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有一些活动,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而且参与度不是很高,可举行也可不举行,我们就应该采取放弃的策略,集中我们的心思和力量去做好我们该做的重点活动项目,去开发新的活动项目。
    与质量相配套的是我们的品牌,质量产生品牌,品牌需要包装。一流的学生组织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有很多,但有一项是以确保质量和打造品牌的模式进行管理。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管理解决的问题是:效率,效能,积极性。这个说法非常经典,我本人也非常赞同。但是一个一流的学生组织对于自身的管理却会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管理必须拿出品牌。这个高度,我们看到的是品牌,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品牌。品牌是质量的升华,品牌决定了我们的形象,更决定了我们的活动市场。

●  欣赏兄弟院校的精品活动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我常常鼓励我们的干部和干事有时间多去观摩兄弟院校的活动,尤其是他们的精品活动。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他们多了解别人的东西,看看哪些可以拿来为己所用。每年我们都会举办一系列常规活动,形式、内容、规模、时间段、地点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常规活动做多了,容易让人缺乏创新精神,只知道做以前做过的活动,缺乏好的点子,对于未涉及的领域不敢涉足。创新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年年都创新。在这里,我非常推荐大家通过了解兄弟院校的活动项目,在别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资源和特色进行创新,这是一条重要的创新之路。
    学习别人的活动项目,无疑对自己的活动项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对别人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这句话放到活动项目上同样成立。只有充分理解别人的活动的活动项目,才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活动项目。而这种欣赏别人的学习能力,正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反过来,如果仅仅是局限在自己的活动项目上,则不但不能够了解活动项目本身,更失去了创新的来源,也远离了我们的市场和同学。所以,我们不但要多去观摩别人的活动,还要多鼓励大家去参加别人的活动,真正体验别人的活动,在参加的过程中体会别人活动与自己活动的差异,以寻求新的突破。



学生会发展之道之二:重视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当组织文化建设在学生会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不由得要问一句:到底什么是组织文化?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各式各样的标语口号;代代相传的学生会理念;红旗分会的奖牌,难道这些就是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全部内容吗?组织文化究竟是什么,学生会为什么要建设优秀的组织文化呢?
    众所周知,管理很复杂,为什么呢?因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人是很复杂的,俗话说“人心隔肚皮”。透过一张带着笑容的脸庞,你不能判断这是高兴的征兆,还是无奈的伪装。你一直用心培养、特别器重的人也许根本无心继续做下去,或者根本不想因为你的培养而限制他选择的自由和权力。高明的管理者,是汇聚人格魅力、领导技巧、判断力于一身,把你的“人”管好。但是,如何才能管好如此之多的人呢?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难题之前,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学生会成员为什么会加入学生会?主要原因我把它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感性因素,他们感觉到加入学生会很光荣,有前途,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强人,工作氛围融洽,有师兄师姐的爱护;另一方面是理性因素,他们认为他们在学生会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他们加入之前就想好了的,包括期末综合测评德育加分、培训机会、发展晋升空间等。前者要靠组织文化、愿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要素来激励和凝聚成员的士气,后者要靠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考核、任免制度和机制,让成员感觉在这里有前途,能够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和价值。
    既然组织文化主要是用来凝聚团队、激发士气的,那么组织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所谓的组织文化就是一个组织的共同价值观、思维理念及行为准则。比如我们学生会的理念是“和谐,务实,高效,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必须是和谐的,我们的办事风格必须是务实的,我们的工作必须达到高效的水准,我们的成员必须要有创新的智慧。优秀的、积极的、健康的组织文化会推动组织的发展,落后的、消极的、不健康的组织文化会阻碍组织的发展。
    优秀的组织必定有着优秀的组织文化,优秀的组织文化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力量。一个组织,一年成功靠机遇,三年成功靠领导,五年成功靠制度,百年不败靠文化。把优秀的组织文化融入到组织的运作和经营中去,就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相反,一些昙花一现的学生组织一直不温不火,甚至面临解散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组织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2.组织文化的塑造
    对于学生会这样的学生组织,要想在一个大环境基本不变,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除了在财务上要依附于学院之外,最重要的是学生会的领头人,这个领头人对组织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会的高层干部往往是组织文化、组织风气的创立者和继承者,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会的发展方向。价值观指导着学生会成员在执行一项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常常渗透在他们的日常行动和思维模式、工作方法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会干部,特别是高层干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务必经过深思熟虑。
    学生会领头人应该像天空中飞行的领头雁一样,有胆识、有魄力、善于带领团队中的全体成员勇往直前,并且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组织目标,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另外,在建设组织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主意以下问题:

●  “道不同不想为谋”,观念要统一
    有人认为:既然靠组织文化可以解决活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若干问题,其实不然。那为什么还要建设组织文化呢?很简单,因为组织文化可以解决人的问题,尤其是观念的问题。“道不同不想为谋”,这是中国的古话,也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没有相同的观念,组织就会分崩离析,缺乏凝聚力。拿每一年的招干来说,我们都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以部门为单位来面试应聘者,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故意为难他们,而是为了选择适合学生会、认同学生会组织文化的人。但是认同不代表具有,新来的干事在接收培训的时候,同时也在熏陶组织文化,慢慢地由认同演变为具有。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人言行举止,就能知道他是来自学生会的,原因就是从他身上能看到学生会的影子,他具有学生的组织文化特征。

●  “上梁不正下梁歪”,言行要一致
    对于学生会的干部,不要以为组织文化只是说给别人听的,不要以为组织文化只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形象。说句夸张的话,组织文化就是高层的做事风格,“上梁不正下梁歪”,高层以身作则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关系到组织文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说一套,但做的是另外一套,心口不一,内外不一的组织文化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削弱领导权威,破坏组织氛围。

●  加强执行力
    组织文化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文化,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讲究一种氛围和心理契约,管理讲究制度和外部规范,两者必须有机融合,文化中有规范,规范中有文化。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要真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活动项目之所以办砸,原因往往是执行力出了问题,导致质量、效率低下。要想真正加强执行力建设,就得把优秀的组织文化理念转化为学生会的各项制度,干部与干事的日常行为,活动项目的各项流程,只有这样,才能行程高效的执行力文化。

学生会发展之道之三:了解同学的需求
    我们的服务模式之所以存在缺陷,就是因为我们不够重视和了解同学的需求,很多时候是为了活动而做活动。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离开组织的宗旨,一切活动都不具备组织意义。要了解同学的需求,就得对需求进行分类。
    第一类的需求来自学习。学生的本职是学习,大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所有必修科目,取得学位证书,这是作为学生最基本的责任。对于本职学习,既然能够进入到重点院校,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自然不存在问题,所以这方面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除了本职学习,有相当一部份同学将自己的兴趣放在一些有一定层次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术和技术上。对于这些同学,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目标追求,有自己的计划。他们缺的不是来自自身的能力,而是来自外界的资源。当然,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去获得这些资源。但是,作为“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此时此刻要站到同学的立场上,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渠道、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来满足同学的学术和技术资源需求?
    第二类需求来自娱乐和运动。相信没有哪一个人会用自己所有的非休息时间来学习,即使是学习狂人也是如此。人,都有享受的趋性,只是每个人的业余爱好各不相同,但都不外乎娱乐和运动。有的人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运动,有的人喜欢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有的人喜欢相声、小品、辩论、演讲等语言艺术。而且,这些需求容易得到体验,却往往难以被满足。对于有这些爱好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因为体验次数的增多而失去爱好,这就决定了娱乐和运动活动项目市场的广泛前景。当然,众口难调,我们能做的是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细分同学的需求市场,聚焦最大的和最有潜力的市场,推出创新的品牌活动。
    第三类需求来自毕业去向。每一个同学从进入校园那一刻起,就面临着毕业去向的问题,四年的奋斗也是为了那一刻的到来,为了有一个好的前程。毕业去向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就业(包括公务员)、读研(考研和保研)、出国深造等三大板块。对于大学生来讲,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自己的大学娱乐和运动生活,而是自己的毕业去向。我们以往的活动重点都放到了一些学术活动、娱乐活动上面,却忽略了最有前景的一个市场:毕业去向的信息和资源需求。可以断言,如果我们能够将最有优势的资源放到这块市场上,一定能够开拓出一个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品牌活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传统优势根据我们既定的战略方案,按一定比例转移到这个一直存在却未被充分发掘的市场上来。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同学需求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要花心思去关注的重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做事情要有一个意识: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有了了解同学需求的方向,接下来我们还要有方法。
    首先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研。校学生会在调研这一方面投入了比院学生会更多的人力物力,做的比较规范,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虽然我们的资源相对短缺,但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如何添加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研活动。对于学生会,调研可以利用的形式有:问卷、班长会议、宿舍走访。调研是最直接、最客观的了解同学需求的方法,因为它直接来源于同学,我们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
    另外一个方法是分析。这个方法要慎用,因为它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尽管它没有调研那样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采用分析法来了解同学的需求,前提是必须真正了解同学,有足够的分析经验和技巧,所以必须是比较专业的人士才适合做这一类工作。而且这里的主观是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不是凭着你个人的观点和喜好,那样的分析只是自我分析,不代表广大同学,因此不具备市场意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分析的时候一般需要组建一个专业分析团队,这样可以避免极端和一家之说,让分析尽可能的贴近客观。

学生会发展之道之四:加强管理
    “管理”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语,曾经有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管理学,是王者之学”。我很赞同这种说法,没有一定的王者之气,是做不好管理的。关于管理的定义,有很多个版本,最经典的说法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因素,要加强管理,首先要了解被管理者,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要清楚管理者需要做哪些事情,明白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亨利•明茨伯格曾经做过一系列研究,并且总结出管理者有三大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一、  人际角色
1.      名义首脑角色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履行一些礼节性的职责。比如学生会主席应邀出席兄弟院校学生会的活动,学生会部长带领干事组织一场活动,他们都在扮演着名义首脑的角色。名义首脑往往是这个组织或者部门的最高领导,代表着这个组织或者部门的形象,所以做好这一角色首先要从个人形象上做起。
2.      领导者角色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里的领导角色包括:招干、培训、激励、表彰等。领导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士气,协调发展,统筹行动。好的领导,就像是一面旗帜,只要旗帜不到,士气依然存在,所有人都跟着你走。
3.      联络者角色
    谈到联络者角色,我先举一个例子。文艺部要举行一场晚会,公关部负责赞助,宣传部负责前期宣传,那么这个时候文艺部长就要和公关部长、宣传部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合作的目的。在这个接触过程中,文艺部就有了与其他部门联络的关系,这个联络关系是通过各个部门的部长得以实现的。所以,联络者可以描述成与提供信息的来源接触,这些来源可能是组织内部或者外部的个人或者团体。


二、  信息角色
1.      聆听者角色
    管理者,我认为要做到“多听少说”,为什么?优秀的管理者往往会用心去聆听别人说的话,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向他的下属了解情况,接收别人主动提供的信息。作为管理者,聆听别人的信息和意见比展露自己的知识更重要,这是成熟,判断力和智慧的标志。
2.      传播者角色
    每一次开部长例会,学生会主席会在会上向部长传达一些他们无法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来自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者指导老师,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席扮演的角色就是传播者角色。传播者角色主要是针对内部,而且往往是上级向下级传播。
3.      发言人角色
    发言人角色指的是管理者将信息传递给外部人士。比如每两年一次的学生会换届,学生会的相关部门都会通过一系列渠道向各个班级的传递官方的公告、通知,让外界人士了解到学生会内部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这也体现了学生工作的透明化。

三、  决策角色
1.      创始人角色
    每一届学生会的领导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也会提出一系列自己的工作设想和计划,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每一届都是一个新的团队,拥有新的元素。
2.      故障处理人角色
    经常在举办活动的时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当这些未被预料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应该保持冷静,立即采取行动去应付、处理已经发生的故障。这一角色考察了一个管理者的应变能力。
3.      资源分配人角色
    管理者拥有分配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责任。对于一个大型活动,最高领导人将指定每一个板块的分工负责人,给他们配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规定他们可以动用的资金。

    在学生会这个大家庭中,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层、中层、高层。其中部长对应基层,副主席对应中层,主席对应高层。在你统领的范围内,你就是这个领域内的最高领导,但在上一级那里你就是下属。基层干部做“法家”,中层干部做“儒家”,高层干部做“道家”,这是较为理想的管理层级定位。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他律,出发点是“人性恶”,强调监督、告诫、处罚。法家利用人趋利避害的天性,“严刑厚赏”,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行事讲究效率,不拖拉积压,崇尚“无宿治”;强调制度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主张“国贵少变”。
    基层干部,对应着学生会的部长,需要把关的是最基本的活动流程和细节,各种规章和制度落实是否到位,做到一目了然。他们能否严格执行,是衡量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基层干部贯彻“法家”的管理思想,严格执行,不做好好先生,才能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儒家主张“德治”,强调“自律”,出发点是“人性善”,强调恩泽、教化、感染,以人为本;提倡“德治”和“仁政”,主张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恪守中庸,防止“过”和“不及”两个极端,做到节用有度,任废有度,赏罚有度;追求和谐,以“和”为贵,既注意成员之间的协调,又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先义后利”,对人则“先利后义”,强调“为政在人”。
    中层干部,对应着学生会的副主席,负责一个版块或者一条线的工作,是高层和基层干部之间的桥梁,要将宏观理念和发展战略具体化、制度化,需要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带领部长培训干事,开展各项活动,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中层干部贯彻“儒家”的管理思想,才能以人为本的制定策略和方案,才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以及不和谐因素,从而凝聚各个部门,保障学生会的正常运转,让高层摆脱繁琐的管理事务束缚,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登高望远,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无为而无不为”,追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调“政简刑轻”,“减少干预”;抓重点,抓关键,重“内治”,辨方向,谋大略;强调“谦下”为本,“常善救人”,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为学生会的一把手,需要有超前的理念,正确的决策,准确识人,科学行事,这也许会导致一个人的早熟。如果整体被一天繁琐杂事包围,无暇充电,缺乏思考,就很容易变得目光短浅,思维混乱,甚至分不清方向。一把手应该做“道家”,掌握规律,辨别方向,高瞻远瞩。对于一把手来说,领导一个团队“做正确的事”比教育部下“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想事”比“理事”更重要,“理事”比“做事”更重要。一把手就是要“想出好主意用好人”,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目前,有部分院校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组织,内部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管理不当,管理者没有使用好自己的身份。在学生会里边,部长乐于做“儒家”,不做“法家”,做“好好先生”,致使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下降,干事积极性不高。干事则乐于做“道家”,对学生会的制度、决策品头论足,甚至空发牢骚,涣散人心,导致大部分干事不愿干事,真正的“无为”——无所作为,根本不谋求执行到位。在这个时候,一把手迫于压力,只能做“法家”,冲到了第一线,有的时候甚至要板起面孔训人,各种繁琐之事都要过问,什么事情都得经过一把手的批准,久而久之搞得自己威信下降,团队凝聚力减弱,整个集体积极性低下。对我而言,站到学生会一把手的高度,我要做的只有两件事情: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最大的事就是做“道家”,最小的事就是关注细节。

贡献值条评分
yuze1981 威望 +5 - 2004-11-25
离线海阔天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5-16
这个~我想问一句,这是楼主自己想的么?还是转贴?如果是自己想的就太强大了~佩服~
原谅我,太长了~如果是你自己写的我就认真看完~如果不是,我
人在途中
离线大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5-16
失望了,我们有很多想法,但是领导唔buy,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发展,很无望。。。
呼啦啦~~
离线书生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5-16
这么详细的想法,还要写出来,确实不简单,
有些事,一回头已是一辈子……
离线笨笨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5-16
在学生会在了几年,越来越觉得学生会和它本来的目标相违背,特别是有些学生会干部没有理解服务同学的本意!
离线听雨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5-16
其实都讲得几对的。。。
离线莫海翔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5-17
很对啊
好热啊 快冒暑了
离线htc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5-17
说得好
有没有在学生会的会议上说啊?
离线柳-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5-17
你都讲啦,学生会干部~干部啊,大哥,学生会的理事学什么官僚的干部!
你都说干部啦,还说什么服务心态?!

原谅我,我想这是很多人的心态。收50元会费,我至今要毕业了都不知道它有多少用在学生身上。就知道做个学生会的理事有多么的了不起,趾高气扬的。不为学生为学校高层,一句话:统治工具!
离线笨笨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5-17
学生会干部有没有什么权力,和人大代表是一个性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