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3757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真的结局(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uze198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12-18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作者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作者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作者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作者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作者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作者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作者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交待一: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请注意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样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世人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且是耐心好性的,香菱何必舍近求远呢?此乃作者刻意为之。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在情理之中,偏又多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这一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便是香菱(此乃醒眼之意),且看她的判词,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林“。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巧合吗?5、本书中癞头和尚欲超度两个女子,一是黛玉,另一个便是香菱。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作者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符号。再则,宝黛的前缘为何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最后一回)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实际上经过千方百计地布线设局,至此,已无须再交待那隐去的关于黛玉的真相了。
    《红楼梦》成稿在作者生前便已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完成后半部,但这传说中的后半部,市井中人却从未得见。反而,在本书的最后几回,我却看到奇怪的迹象,这几回只是间略地述说情节,文字与人物毫无光彩,略显生硬(《芙蓉女儿诔》除外,它可能是作者早先便写好的),已看出仓促之意,不知这部分是有人代笔,还是作者力不从心了。
    既然香菱与冯渊的好姻缘被薛蟠毁掉,那么黛玉呢?薛蟠是本书非贾姓男子中着墨最多,也最被丑化的一个人物,而他在本书里除了香菱一案之外,根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之人,可作者偏偏不放过任何一个丑化他的机会,只要有荒唐的场景,就必有薛蟠出现,就必大暴其丑(此非一般的憎恨)。因作者这种泄愤的需要,为薛蟠制造了很多出场的机会,给读者印象好象宝玉与薛蟠过从甚密。宝玉一个风雅之人,与蒋玉菡做朋友倒是合乎情理,可薛蟠这个浊物,与宝玉有何相似之处?    贾雨村在以后的情节中再未出现过,他的作用无非是连接香菱与黛玉两位女子。贾雨村既然在香菱与薛蟠一事中推波助澜,难保不会在贾府势败时给黛玉带来厄运。贾府招祸,食鸟各投林,狠舅奸兄可以把巧姐卖掉,这个无父无母的黛玉又能怎样?此时贾母可能已死掉,宝玉又不能脱身,这个黛玉曾经的老师,他有何事不敢做?此联想皆因首回贾雨村吟出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字“时飞“),后文有详解。    可见,这段冤案已非一般的引子,实则宝黛悲剧的写照。本书首回第二段,仅只一句话“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若此言仅指甄士隐梦中之事岂不多余?那是略有脑筋的人便可明了的。作者即是先著书,而后分出章回,那么“此回“也许并非仅指首回,本书唯一用“梦幻“一词是在第四回:贾雨村得知香菱、冯渊一事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一见钟情的香、冯以“ 孽障遭遇,亦非偶然“来形容不是太勉强了?它是暗指宝黛的“前生木石之约“。原来这个悲剧的真相才是此书立意本旨。    

现实中,作者的爱人一定是嫁到了位居于上,使他敢怒不敢言的地方,书中无数的细节暗示了宝玉因黛玉离去才娶的宝钗。    

交待二:第一回,二仙师对动了凡念的石头警示:“好事多魔,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是对宝玉姻缘的预示。石头此去将“空欢喜“,必是起先黛玉许给了宝玉的,此后才发生出乎意料的变故。    

交待三: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冷眼看象突兀了些,与其它章回没什么关联嘛,但自有深意在里面。宝玉私塾时好男风,可与冯渊相似?该回两个学童“香怜“(香菱)、“玉爱“(爱玉谐音“黛玉“),这二人曾受薛蟠宠爱,而那个玉爱又是宝玉喜欢的。作者这样设局不仅仅是描述少年的成长历程吧?此处,薛蟠将香菱与黛玉联系起来。    交待四:二十五回,凤姐拿宝黛的婚事取笑黛玉,片刻后,宝玉中邪,众人前来观望。无端的带过一笔:“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蟠与黛玉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薛蟠之好色荒唐书中已有充分展现,无须用黛玉这桩事充数。黛玉于作者心中是多么超群脱俗不容侵犯,为何在此令她遭受无妄之灾?这不适当的情节安排又是个明显的暗示,薛蟠的存在不过是个符号,当然薛蟠和黛玉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隐含的事实是:宝黛婚事将近时,半路会杀出个如薛蟠的混世魔王。

交待五:凤姐弄权铁槛寺,又是生生拆散一桩好姻缘,又是女子被豪门所夺,一对璧人不屈而死。以作者之才,何愁找不出事端以表凤姐之恶?为何他总在这桩事上转圈?此乃作者之恨啊!当一个人不自觉地重复一个言论时,只是因为那是最接近事实的部分,也是最令他无法释怀的遗憾。
    交待六:探春判词中有一幅画,画中两人放风筝,一只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船中的女子是探春无疑,她将远嫁,这是后话。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这是前因。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那么二人中应有一人是探春,那另外一人是谁,书中已有暗示。七十回(此回极重要,黛玉的结局露出端倪),紫鹃拾了别人落的风筝,马上遭到探春、黛玉二人的反对,说那是晦气之物。紧接着,黛玉提议大家到房外放风筝,这个建议由黛玉提出岂不荒谬,黛玉最是孱弱不好动的,用家仆的话说:“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可以放风筝的天气必是风大的很,黛玉避之不及怎还会出去玩?这个谬误并非作者疏忽,他是一再暗示这个事实:黛玉终将象探春一样做为权势的牺牲品嫁于帝王之家。猜测她婚后不久便因思念宝玉泪尽而亡,作者是否按原意写出宝黛的结局已不得而知。
    这风筝放的大有深意。宝玉想放的风筝都未得,只剩了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明明是放晦气的,黛玉的风筝线已放尽,最后撒手时却不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看至此,不禁一阵心酸)。竟说了两句“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既生为情种,必为情所困,这病根如何去得掉,原来此去必死无疑。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不知哪来的“又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接着又加进个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下不能分开将线扯断了,飘飘都去了。这风筝占的是婚事,且将有两个皇妃。
    交待七:看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强使别离)。再看黛玉所占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不要怨恨东风,还是哀叹自己命运不好吧)。同是暗示归宿的谶语,作者将之写的完全一样。为何十二钗中唯独将探春的归宿交待的明明白白,没有令人误解的可能,这便是原因。
    那么这东风所谓何事呢?七十回,黛玉初为“桃花社“社主,所填柳絮词已将结局大白天下(堪怜咏絮才):黛玉下半阕--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可叹你今生何处是归宿?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却不闻不问,任凭其四处飘泊,忍心其长久不归)。为着她的爱人没有拯救她,些许有些怨忿吧?正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样的东风,看给宝钗带来怎样的命运:宝钗下半阕--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这同一个变故,却给宝钗带来了好姻缘。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黛玉),钗于奁内待时飞“。
    交待八:书中仅有两处写宝玉获赠美男的随身物件(宝玉送与湘云的麒麟不算,那是道人的供奉,宝玉在礼品中自己挑的),其一是蒋玉菡的长巾,宝玉将之给了袭人,后袭人嫁于蒋玉菡;其二是北静王的念珠,宝玉送于黛玉。巧的是黛玉与袭人都是宝玉起初欲迎娶的女子,而二女均与宝玉无缘,这两物件又都出自北静王爷之手,此并非巧合。世人皆以为袭人离开了宝玉,实则不然,蒋玉菡(“将玉含“扣含玉而生)在书中为宝玉之副,该人物是虚设,袭人嫁于蒋玉菡暗指袭人仍与宝玉在一起,但为何袭人的判词这样写呢:“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乃作者苦心,以汗巾为信让袭人与蒋玉菡结一段姻缘是虚,以此暗示那个赠念珠的人将与黛玉有婚姻的缘份。黛玉一个贵族女子怎会有香菱一样的际遇,给人做侧室?到此可明了,她的夫婿是王爷一类的帝王人物,在那里可谓“姬妾众多,淫佚无度“的境地,命运与香菱何异?正如香菱之于冯渊是唯一,而于薛蟠只一玩物耳。    

交待九:宝玉起先为潇湘馆提名“有凤来仪“(此名用于正殿岂不更合适),“凤“在古时指后妃。后起诗社,黛玉名号“潇湘妃子“。她总是和这类称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探春。    交待十:宝玉初见警幻仙子有本书唯一赋文《西江月》(赋,一般都是费话),形容其貌美,但言辞之间完全套用了曹植的《洛神赋》,以作者的文采何需如此?用意何在?曹植爱袁绍儿媳甄氏,欲娶为妻,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立为后,不久她便被赐死,曹植路过洛水,因思念甄氏,便假托洛神宓妃的故事记念她。又是好姻缘被拆散,这是作者反复暗示的真相。作者恐世人不解,于四十三回中,无因说了一句:“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曹植)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宝玉语)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下面我要说几句闲话。    以宝钗代黛玉与宝玉成亲一说甚是可笑。宝玉是何等样人,他以忤逆的姿态对抗黛玉以外所有人的观念(黛玉精神上与他是一致的),乃至他的父亲,面对来至整个家族的压力他从未妥协过,某种意义上,他可称做人性上的英雄。他视黛玉为生命,若将她替换掉,这个整天寻死觅活的宝贝会认帐吗?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黛玉不可能是他的了,他才会和宝钗成亲。
    看看书中的线索。五十七回,紫鹃谎称黛玉将回苏州,宝玉便已死了大半,后紫鹃又拿宝琴探他:“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要定下琴姑娘呢……“,宝玉笑道:“不过是句玩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这个形景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了然,若将别个女子许给宝玉,必不成功,仅在这桩事上,宝玉会以命相搏,不可能被人按头强吃草的。可知日后失掉黛玉,宝玉该是怎么样一个惨状,不敢想象。    

高鹗的意思,宝黛悲剧只因族内人的反对,又是误解。贾家族人从上至下皆认定宝黛婚事必成无疑,这从薛姨妈认真地要为黛玉保媒到贾琏家仆的议论中已明确表露出来。书中唯一支持金玉良缘的,却是元春,这个来至宫中的势力,恐怕这便是悲剧的先兆。    

五十七回,借薛姨妈的话已明白暗示宝黛婚事毁于外因:“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再不能到一处(分明在说宝黛)。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黛玉和宝钗),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宝钗已知是眼前的那个,那么黛玉呢?山南海北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癞头和尚交待过,宝玉不能早娶。若早娶,必是黛玉无疑,而日久多磨,才能生变,这与贾家招祸有关。高鹗乃一蠢物,误人。    又有人说黛玉皆因宝玉落难悲伤而亡,此后宝玉娶了宝钗。这里有几个不通之处:一、宝黛婚事在贾府上下皆知是必成之事,二人对此皆有希冀,一个有希望的人再怎样也不会因悲伤而死的,宝玉不死,黛玉无论如何都会争着一口气活下来的。世人作这样的判断只是简单地照搬了首回的预言“泪尽而亡“。若黛玉真死在这上面,作者又有何惧,为何扭捏着不肯说出黛玉的结局,这很难说出口吗?二、黛玉为宝玉而死,应是宝玉最悲伤的时候,此刻怎么会接受别人迎娶宝钗呢?迫于家族的压力?如果在此刻,他是一个可以屈服的人,那么婚后,和宝钗过了一阵子又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是有比黛玉的死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吗?以至他想断绝世上所有的女子?不合逻辑。
    自然的推测是这样的: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无耐之下娶了宝钗。黛玉婚后不久因思念宝玉而死,宝玉得知悲痛以极才会出家,证前言。在这里又要引入一段故事:尤三姐与柳湘莲。书中明指尤三姐与黛玉面貌身段不差什么,这样比较不是很荒唐?一个是下层荡妇,一个是贵族才女,于意念上对黛玉不啻是个侮辱。非也,书中写柳湘莲不太与人交往,独与宝玉亲厚,这便是作者之意了。三姐与柳湘莲是除薛蟠、香菱、冯渊之外唯一独立发展的故事,如果说冯渊一案是前因,那么柳湘莲便是后话。尤三姐一死,柳湘莲就马上出家了,这是暗示宝玉出家的原因,若没有这个意图,作者也无需带出个尤三姐来,她与本书情节毫无关系,只尤二姐便够了(与凤姐有关)。    

隐隐觉得,尤三姐与黛玉的联系不仅如此。尤三姐与柳湘莲相逢,在五年之前,黛玉入贾府至离开,可是五年?作者触及尤三姐一段,不是如香菱那般寥寥几笔带过,而是悉心写尽二人的性格、矛盾,这必有缘故。柳湘莲对三姐先“慕“再“疑“后“悔“,这是否是宝黛情事的后续发展呢(后半部书无缘得见,证据已无处可寻)?黛玉他嫁,宝玉可有误解之意?黛玉之死,作者并未出家,却造就了一部《红楼梦》,以祭奠她。书中仅有两处托梦之事,秦可卿与尤三姐,二人均为自杀,又都与黛玉相似,她们与黛玉有某种联系已很确定。但秦可卿在何事上与黛玉相关,却是我不能解的,这是考证者的功课,我意不在此。    

看着看着,凤姐与贾琏似曾相识,分明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嘛。可以理解,他的时代,可以称得上小说又能入他眼的,恐怕只有《金瓶梅》了。          后 话
    看至宝黛初会一节,便会泪湿眼眶。想作者写这段文字时,应满含热泪,心中酸楚的罢。    宝黛的爱情,我又见了一次,是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情感与宝黛本质上是一类。那是超脱了人世间一切羁绊的,不可能被摧毁的,也不能再改变的情愫。好象这样的情感只能发生在青梅竹马之时,是种灵魂上完全的认同和倚靠,是相濡以沫的境界。    宝钗之美似胜黛玉,为何宝玉独爱黛玉?黛玉来探宝玉,不遇,她会翻看宝玉案头新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宝钗则不然(宝玉熟睡可视作不在),宝钗在意他的起居饮食,绣个布兜儿或是仕途前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虽然都是爱,黛玉关心他的灵魂(她与宝玉不止生活在浮浅的生活层面上)。宝钗关心的是他作为人的本体,宝玉这种人物又怎会满足乏味而无共鸣的情感呢?    有人问:为何宝玉嘱晴雯送两个旧帕子给黛玉?黛玉对宝玉: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宝玉遭受体罚,黛玉比他还痛,这一点宝玉自是清楚的,所以叫晴雯谎称身体已渐好,不要挂怀。黛玉为宝玉而痛,定是泪流不止,送那帕子是为她拭泪,旧的帕子自是宝玉用过的,必有宝玉的气息在上面,帕子去了,如同本人去了是一样的,此意黛玉明了,慨叹宝玉不负知己之心。    不敢说这些故事情节是真实的,但情是真,恨是真的,想作者写此书的过程是颠狂悲感的罢?有时竟恍惚觉得,作者莫非一女子?世间男子皆庸俗蠢笨之辈,而他何以,何以如此了解女人,如此懂得爱呢?    

看宝玉《芙蓉女儿诔》,悲从中来,若得此男子之爱,终生何憾?


作者:书上的鸟儿 回复日期:2003-09-03 18:45:43
  好像是在北大的一个论坛上看到的,觉得很好,转来一同欣赏作者:水晶头骨 回复日期:2003-09-03 23:15:47
  秦可卿有个弟弟,黛玉连弟弟也没有。  作者:槛外长江 回复日期:2003-09-03 23:29:41
  不过是猜测而已。也可当作一家之言。我宁愿相信黛玉仍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作者:严老哥 回复日期:2003-09-03 23:36:55
  一派胡言,信口开河,走火入魔,根本不懂红楼梦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作者:静言 回复日期:2003-09-03 23:50:54
  黛玉有弟弟的,早夭。


作者:syndy 回复日期:2003-09-05 13:58:41
  有道理,有道理!虽不中亦不远矣!     石头记决非只是写情的,虽然以写闺阁之事为主,但是更寄托着作者一腔“无才可补天”的悲忿,这就是为什么《石头记》不象其他泛泛的言情小说那样。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字、才情,它的流传却很受了波折?因为它在当时是不见容于当朝的,甚至被疑作“反书”。与作者同时代或时期接近的清朝皇族的人看了书后,大哭曹公引为知己,家庭身世之感太强烈罢了。作者自己也估计到这些文字在文字狱下会被指责为“曲笔”,所以开头竭力地解释,凡涉及皇朝,皆是歌功颂德。其实不过是曹公掩盖或故意削弱之罢了,以便让这本书可以流传下去,可见原著文字的杀伤力!
    宝黛悲剧肯定和当时贾家的政治有关系的。高鄂续书故意将读者视线引入歧途,让悲剧只限于大观园内的爱情,还让贾家被炒家之后又感皇恩“兰桂齐芳”完全歪曲了曹公原意。 不过,也许正因为减弱了曹公的愤懑,这本书才能流传下来吧。  


作者:子路后人 回复日期:2003-09-05 14:59:58
  太穿凿附会了些。按这种考证法,宝玉的初恋情人能考出是焦大来。  


作者:严老哥 回复日期:2003-09-05 21:18:08
  就是就是,看红楼梦最忌讳穿凿索隐,很容易走火入魔,不能自拔。  这也是坐实着相,境界低下的表现。  得其皮毛而忘其真义,等而下之者,就如同刘心武一般。  看红楼,要从“梦”字着眼,一切从虚,小而大之,虚而化之,真而淡之。  切切,切切。  作者:玉带林中挂 回复日期:2003-09-06 10:35:16
  我也宁愿相信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以她的性情如真如楼主说的做了王侯侧室思念宝玉泪尽而终  那我看不等她上花轿就香消玉殒了


作者:红袖到处添乱 回复日期:2003-09-06 10:46:52
  每个人心中的红楼梦都不尽相同,黛玉也一样  帖子真的是好帖,赞同不赞同也是自己的事情  UP!作者:滴水藏海0079 回复日期:2003-09-06 15:45:42
  分析的非常精辟,看过之后,我想在认真读一下原书。  。作者:芹圃画石 回复日期:2003-09-07 02:30:27
  无聊.
     敢情对红楼梦的理想主义气息与美学特质缺少最基本的感受.
  
   虽然如此 ,穿凿附会,胡扯一气,也当作自己是红学家了   .其耐他何?
     


作者:syndy 回复日期:2003-09-08 00:49:08
  "看红楼,要从“梦”字着眼,一切从虚,小而大之,虚而化之,真而淡之"
  ——呵呵,一切一切都“空”了??不敢苟同,石头记哪有这么玄。虽然作者写了“好了歌”,他离看破红尘还远呢。作者的家族在政治风波中的震荡粉碎,可不是“空”,那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对作者的终生产生了无法磨灭的深刻影响。那个“梦”字背后,是字字泣血的人生!作者的“梦”,可决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喝着茶悠闲地议论着十二美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梦。     高鄂的续集对原著内容和精神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搞懂真正的结局,就不会深刻地明白曹公一腔忧愤的来源了。作者:pb250 回复日期:2003-09-08 10:21:04
  看着挺有道理的啊!作者:严老哥 回复日期:2003-09-08 11:02:39
  呵呵,红楼梦不是二胡,是古琴。作者:syndy 回复日期:2003-09-08 12:38:12
     曹雪芹可不是深山老林里出来的修身养性的世外高人。石头记在当时的时代就引起那么大的轰动,还是因为它的现实性实在太强了,遮掩都遮不住。曹公一生的心境,呕心沥血不过就是当成“二胡”来写的。   至于“古琴”,那是后人隔着历史的朦胧烟尘给它加上了诸多虚幻的“美学”之类的字眼、无限上纲附会出来的。作者:syndy 回复日期:2003-09-08 12:46:13
  曹公要是真有“古琴”的心态,何苦还要“增删多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他的心灵真要那么旷达随性天地合一、自由自在,根本就不会耗费精神写什么劳什子小说了。


作者:等待风吹的蒲公英 回复日期:2003-09-08 13:03:39
  不论对不对,至少帖主读书比我认真得多!  佩服作者:林飞2000 回复日期:2003-09-08 14:02:44
  高鹗乃一蠢物,误人    说的好!!80回后我从来不看作者:严老哥 回复日期:2003-09-08 14:20:36
  正因为是古琴,所以更要用心和血去弹。  最伟大的艺术当然是从现实中来,但是注定了是要超越现实的。  曹公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空间压缩还原为某个具体的“事实”呢?  要动手的话不妨拿其它作品来开刀,饶了红楼梦吧。  因为它是唯一的。


作者:syndy 回复日期:2003-09-09 13:02:14
  曹雪芹没有故弄玄虚,留给了后人想象的空间也不是基于什么“美学”原理。他是要把生活写下来的,但是有些东西太碍眼,只好掏空了中间只留头尾(如“秦可卿”),或者故意模糊了时代的痕迹。   而且后40回大大歪曲了原作意图,很多人对高鄂的故事是不以为然的(尽管她流传甚广,但是不代表真正的石头记了)。曹公在天有灵,也必会深以此为恨。现在人们来探讨人物真正的命运安排,想还原出曹公的本意,有什么不可以啊?   石头记就是写得很好很好的一本小说而已,最多再加上几个好字罢了,没有那么神圣。


作者:严老哥 回复日期:2003-09-09 13:18:04
  曹当然没有故弄玄虚,他也不懂什么“美学”原理,他就是把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写出来。  正因为太真实了,那个世界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思想,也超越了后人的各种“解释”。就是在这一种意义上,红楼梦超越了“生活”,或者说超越了我们狭隘理解、刻板定型的种种“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是神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没有任何西方的小说可以相比拟。作者:雪候兰 回复日期:2003-09-09 13:20:00
  恩,还是有点道理的呀,偶要再去翻翻石头记。作者:ximang 回复日期:2003-09-09 17:10:17
  I 服了you.
  不过我相信林黛玉是洁来洁去的。他连“臭男人”的东西都不愿碰,根本不可能委身嫁去。


作者:哭笑书生 回复日期:2003-12-8 11:10:44
  关于红楼梦真真假假的结局,或许穿凿附会的分析太多太乱,每个人都有必要明确自己的欣赏之处,或许很多人之所以欣赏它就是因为它的不完整的结局呢


作者:枝上雪 回复日期:2003-12-9 16:18:35
  我很喜欢挖红楼,真是一本奇书,看多少遍你都还是可以从中发现新鲜的东西.
  除了红楼,还有那本书可以做到?!


作者:水果茶宝宝 回复日期:2003-12-9 20:38:31
  很喜欢红楼,亏得它没有结局,才更象一个梦


作者:梦幻的紫 回复日期:2003-12-10 10:31:00
  楼主太牵强附会了吧,,,,,,,,,,,,,,,,,,  “黛玉”除了“宝玉”之外还会嫁人吗????????????????????????????????????????????


作者:梦幻的紫 回复日期:2003-12-10 10:41:51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黛玉只是听见宝玉要娶亲,就已经迷失了本性,,又怎么在嫁给别人呢????????????


作者:梦里蓝天 回复日期:2003-12-10 13:12:43
  有道理作者:阿嚏_ 回复日期:2003-12-10 15:22:35
      前两天看周汝昌老先生说曹雪芹其实已经写完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但是清朝政府不喜欢,于是主持修订《四库全书》的和
离线daney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12-18
分析的挺复杂的,也好像有一点道理,但我情愿相信黛玉和宝玉的纯美爱情以书上写的为真,梦就是梦,为什么一定要探个究竟呢?那还叫梦吗?还是虚幻一点的好。雾里看花,其不更有韵味吗?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12-20
猜个鸟!~人家爱咋写咋写,也许人家作者根本不是你猜的那样,看书就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