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1929阅读
  • 0回复

[其他]中医传承的真正问题是教育体系 现行体制造成了两个半残的医—中医和西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丌山乙丁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8-31
实际现在的“西医”是专指由西方传入的“现代”医学,而“中医”即传统的中国医学。
     “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医生为区别中国传统医给中国医学起名叫做“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区别。后来到了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毉” 会意字从“殹”(yī),从“巫”(wu);“醫”会意字,从“殹”(yī),从酉(yǒu)。“殹”的左部“医”从匚(fāng),从矢,矢亦声。“殹”描述治病时的方式,在几上用手去“箭矢”。“巫”施治的人。“酉”,用以医疗的汤,即今日汤药。二字各有本义,今用“医”为简体字。医的本义:治伤和病的人

       西医是坏了什么修什么,只是中医“外科”的一小部分,现今所能见到的医疗技术并没有超出“中医”的。当科赫、巴斯滕在病原菌中,找到另一种关乎人类生命的有机体存在;当免疫学的突破足以解释更多的未知时;当DNA双链、基因组序列变得不再神秘之时,当激光疗、超声波、手术、CT、MRI、放射介入、麻醉、器官移植等基于现代科技的诊疗技术应用得以普及,视乎是“西医”已然得道,事实上纵观现代西医教育和现今的西医治疗方法,只能说“西医”在治“伤”术上有一定的突破,仅仅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上。简单说,西医就是以“伤”治“伤和病”,两害相较取其轻也,离道甚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术(即治标)。有人会说现代医疗技术远比古人强,怎么会只是中医外科的一小部分?事实上就是这样,“刀药经形校”,现代中医学院没有教,不等于事实不存在。现今教育体系教导出来的西医,如果不能学到“中医”的道, 永远都只能是个残“医”。

     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中医是通过整体调整把身体调动起来进行治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施治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 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在“整体观”统领下才有“一命玄兹,二包阴阳,三生万物,四相和合,五行生克,。。。。。。”;才有“经络,藏象,气血津液,。。。。。。。。”;才有 “四诊合参,脏腑辨证,五行辨证,六经辨病,八纲辨证,。。。。”;才有“导引以自保 ,挠罐痧毒消 ,灸泡寒气少   。。。。。。”。现今教育体系教导出来的中医,是个拔苗助长的过程,四年时间要完成古人在师法侣才四备情况下三十年才能完成的事,即使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下,也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所以在中医学院毕业了而成的“中医”也是一个残缺的“医”。

        还有一个提法, 就是中西医结合,其实这个提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并不拒绝新技术,新药,只是现在的中医学院并没有将新“术”,新“药”做适当的整理。例如,一提到青霉素就认为是西医(中医记载陈芥卤即是)。关于“西医”的检测技术,一提ct 心电 b超等就说是假中医,其实大可不必,“西医”的检测技术,可以为中医辨证提供“器”的度量,也没什么不好(最有用的是替患者做到眼见为实)。自明清以降,西医渐行,势不可挡,但中国医学,向不排外,凡可济救天下苍生者之术均可吸纳。简单说中西医结合应该说是中医对现代技术吸收和应用,而且应该是已经继承了中医传统并创新的“中医”。
        世间事,道法自然,习医也如此。时间 因缘 都不可缺少,但时间不够不足以长成为医。有一个帖子《 参照古法选徒及授业=看看自己是在哪个阶段(离成医有多远)》可以参考。
        除此之外,现今的拜金社会,有一些不学无术者,一切为觅钱为务,造成“医”不仅“术”残,而且“德缺,离“道”越来越远。
        医学,作为救死扶伤之术,本没有中西之分,然而现在的体制和教育体系却造成了两个半残的医-------即中医 和 西医。不过还好,中医的书还在(将来有一天“中医”会完整吸纳“西医”)是为不幸之中万幸。
       要想解决中医传承的问题,真正入手还要从中医教育体系开始。在院校四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人的生理原因,切诊的学习应该在“天癸至”之前就开始,所以建议因该成立一套有中医学院附属小学、(识字 背典 切脉)附属中学、(识数、初步习术、解经)中医院校、研究机构的一整套体系,这样从入门开始,大约经过十五年时间,有一部分学子将来可能成医。
       解决中医体系后,还要解决教材,应重写现在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现教材所缺中医“识数”“识相”“校相”“识天”“识地”“习术”等等缺失内容加入,并改正书中诸多错误,要讲清楚“神气”和“形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分清里表。并且要对借用的西医解剖学器官名称进行梳理,最典型的例子 脾脏和胰脏,中医的脾脏是指西医的胰脏。
       还要单独写中医识字课本,现在的《医古文》教材纯粹是没多大用的“补课”教材,补充中学古文学习之不足,这课本造成结果就是中医不识字!
       关于经典的教学,也要改变,以《伤寒杂病论》为例,不但要背方,最关键是要“讲理”,要讲清楚配伍的“道理”,讲清“病”和“药”的生克关系原理,也就是要讲“道”。讲道,才会使诸多经典得以融会贯通,才能够谈到继承、传承。
   
识身方得养生图 医明阴阳五行术
救人于难莫取黍 匪人不传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