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3570阅读
  • 12回复

[其他]读医三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观其自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1-06
读医十年,中医简直太完美了,理论体系无懈可击。

又读医十年,中医似乎也不是那么太完美啊?理论体系似乎并非无懈可击啊。

又读医十年,中医真的还不完美啊!理论体系真的还有很多破绽,并非无懈可击啊。

又读医……

……寂寞,有人切磋么?
离线观其自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1-06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中医,亦是。

看看这些教材中明显的“破绽”——
现代中医学教材的混乱状况是触目惊心的,就连作为高端教研书籍都混乱的一塌糊涂,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相信中医院校学习过的朋友这本书应该很熟悉的吧?见下图:
    这就是曾经给全国中医学院当作教材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的第五版,俗称“五版教材”,从1985年6月开始,到1999年2月,共计发行917200册,培养过无数的中医学子。按说是功不可没的(不知道其后还有没有继续使用)。
    但就是这样一本供千万人学习的教材中,却是问题多多。
    翻开这本教材到第17页,《麻黄汤》的章节。见下图:注意黄色红圈的部分。
看图中,第四味药【甘草】一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单位是3g。
再看看:第一味药【麻黄】三两换算成6g、第二味药【桂枝】二两换算成4g。

呵呵,原来乘法口诀是:“一三得三,二三得四,三三得六。”

这种错误,是故意的吗?呵呵,是故意的。

[ 此帖被观其自在在2010-11-06 15:08重新编辑 ]
离线观其自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1-06
如果说上面的错误是“故意”的,是顾忌【麻黄】的开泄太过,而有意为之。

那么下面的问题则又是如何?——

    看看方中用药重量的换算,本教材第14页附《古方药量考证》,见下图:
 
    按照教材提供的对照表的数据进行换算,结果如下:
    一市斤=10市两:一市斤=500g,合一市两=50g。东汉一两=0.4455市两,所以东汉一两=22.27g。
    一市斤=16市两:一市斤=500g,合一市两=31.25g。东汉一两=0.4455市两,所以东汉一两=13.92g。
    不管一市斤等于10市两还是16市两,本方在《伤寒论》中的分量换算起来应该是:麻黄三两为66.81g或41.76g;桂枝二两为44.54g或27.84g;甘草一两为22.27g或13.92g,都远远大于教材中的6g、4g、3g。
还有,这个“6g、4g、3g”又是根据什么换算关系得来的呢?有人能把这里面的换算计算的明白吗?
离线观其自在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1-06
    方中【杏仁】到底多重?在教材《麻黄汤》中,【杏仁】去皮尖70个(9g)。

    看看下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册》第132页中,【杏仁】的重量是多少?如下图:
 
 
同样是70个去掉皮、尖的【杏仁】:
    在“五版教材”中它们重9g;
    到了“人卫版”中就只剩下6g了。下降了1/3。
    同一个方子中,同样的【麻黄】,一会儿瘦到6g、一会儿胖到9g;同样的【桂枝】,一会儿瘦到4g一会儿胖到6g。
    中药的用量是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吗?想是多少就是多少,完全随你所谓“专家”的意想吗?
    两本书都是“权威”,确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谁的是正确的?总不能两个都是正确的吧?
    可见中医理论中所谓的“严谨”,未必就是真的“严谨”。吗?
    这就是传说中的“高等教育”?这样的教材,会教出怎样的中医人才哦?这样的中医人才会怎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哦?
    这样都能教出中医人才,中医不没落,是不是也太没天理了啊?


离线观其自在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1-06
        其实在该教材改动【麻黄】、【桂枝】用量的时候,已经把该方的君臣佐使打乱了,君不再是君,臣也不再是臣了。
离线DeEiffel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1-06
哈哈,乘法口诀??用脑想想吧,这么低级的错误,怎会在教材出现??


凡稍为读过几页伤寒论的人都会明白:
麻黃三两  桂枝二兩 杏仁70个 炙甘草一兩是东汗仲景的原方。
如果用东汉的度量衡应该换算为大概:
麻黃45g    桂枝30g    杏仁70粒    炙甘草15g



麻黃6 g  桂枝4g  杏仁9 g  炙甘草3g  是今天的建议的用量!!
离线丌山乙丁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1-06
呵呵 “中医药术不传之秘在量”,现在看到了吧。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其实编书的就是骗骗大家玩,你问编书者,他也不知道!
再者,你让这些编书者看看病,更多笑话。

药术 ---这还算好
看看《中医基础理论》,那才是本“好书”,谁学了那本书要是能成中医,太阳就会从西边升起。
《中医传承的真正问题是教育体系 现行体制造成了两个半残的医—中医和西医》http://www.gzhtcm.com/bbs/read.php?tid=68324&fpage=3
[ 此帖被丌山乙丁在2010-11-06 18:18重新编辑 ]
识身方得养生图 医明阴阳五行术
救人于难莫取黍 匪人不传牢记住
离线DeEiffel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1-06
引用楼主观其自在于2010-11-06 14:44发表的 读医三十年 :
读医十年,中医简直太完美了,理论体系无懈可击。

又读医十年,中医似乎也不是那么太完美啊?理论体系似乎并非无懈可击啊。

又读医十年,中医真的还不完美啊!理论体系真的还有很多破绽,并非无懈可击啊。
.......


我并不认为世界上有完美的理论,包括爱恩斯坦的相对论,以及今年美国太空总处的火星移民计划,但这样并不妨碍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类今天拥有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也是从跌跌撞撞的错误中寻求出来的!!

同样,我也不认为中医完美,它有其神化的一面,有其暂时不可验证的一面,但无损其救人活命的功德。老实说不论中医,西医,蒙医,苗医,哈医,汉医,韩医,甚至乎巫医,都有很多漏动,也有其见树。能救人活命者我取其长,不合理者我弃其短。
离线DeEiffel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1-06
引用第4楼观其自在于2010-11-06 15:12发表的  :
        其实在该教材改动【麻黄】、【桂枝】用量的时候,已经把该方的君臣佐使打乱了,君不再是君,臣也不再是臣了。



21世纪的新中国,本来就君不君,臣不臣。如果换上100多年前的满清,那时的人根本没法想象没有皇帝的国家,以为君不君,臣不臣就等于亡国。他门不知甚么是君主立宪制,民主制,共和制,更加想象不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甚么??但时间证明一切,君臣制瓦解了,中国人还是生存下来,社会还比清末繁荣千倍!!!



同样道里,无论古代的方书,或现在的教材都只能做为参考,是指导性的,并非要死死的跟着用量,或跟着比例来用!!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邪,不同的病例,随着寒邪的增减,麻黄的用量也有所加减,当然桂枝与麻的比例也不会每方一样!!

仲景当代救活伤寒病无数,我就不信他用麻黄汤的量都铁定是:麻黄3两,桂枝2两,甘草1两,杏仁70个。
,比例也非铁定3:2:1,如果病人邪少,他不会减低麻黄的用量吗?如果同样的表邪,但其中有人中焦亏虚,他不会提高甘草的用量吗?如果病人邪少,但营卫不和明显,他不会提高桂枝,而减少麻黄的用量吗??
如果他每个病人都用同等的量,或同等的比例,还算辩证论治吗?那么他算中医还是西医??


如果医圣仲景这么不懂变通,今天我门中医大学就不会读他的伤寒论,而是他来广中医当学生了!!
既然医圣仲景显方还会加减变通。那么,今天死守伤寒论的用量,就代表不是“你学伤寒论,而是要伤寒论学你”!!
离线观其自在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1-06
回 8楼(DeEiffel) 的帖子
非常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