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5607阅读
  • 1回复

浅谈高职生对就业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千千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12-02
         浅谈高职生对就业的思考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 电气022 刘志勤)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高职生的定位,高职生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以及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有何优势,所面临的压力及挑战。

关键词:高职业 就业思考

1、 职生的定位

  首先,高职是夹在大专生和本科生之间最为尴尬的一族,由此人们还为高职定义了“灰领”这样的名称。我们对高职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高高级技术人才。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毕业时不仅要拿到毕业证书,还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 职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就要求教学活动要从社会岗位需要出发,分析岗位所需技能,制订达到这一技能的教学计划。且要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了专业口径,合并相近、相邻或相关的学科专业,使个专业有两到三个专门化方向,进行专业复合,如咱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包括电气控制装置制造、数控技术应用、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使学生具有广泛和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能适应各个工作环节。这些都是高职教育对技术性的高要求。

3、 高职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社会上存在“用人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就业竞争力本就不如本科生、研究生、而如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还不如中职生。在明年的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将占到一半的比重,如果就业率上不去,就会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大问题。

  据了解,2002年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 为72万人,而今年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比去年猛增36.2万人,增幅超过50%。今年7月,教育部曾对直属71所高校的高职高专类毕业就业情况进行了纵向对比。比较结果显示,今年高职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在毕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一降反增,这一结果还是很令人鼓舞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说,这表明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充正在逐步提升。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没有做好从一个普通劳动者干起或是独立创业的准备。就业和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乃到所有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欠缺的一环。一方面,高职就业问题严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人才市场却打出了高薪诚聘技能型人才的牌子。导致这一错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现在我们统计的就业率,没有考虑隐性就业的因素。据了解,到了年底,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几乎没有几个呆在家里,这就是择业观念转变了的缘故。

4、 高职生的如何适应工作度向高技术人材靠拢

  首先,高职生应该正确的为自己定位。我们应清楚的看到与大学生、研究生的不现,不应该好高骛远。在寻找出路问题上,应较少考虑待遇,应安心工作,乐于吃苦、诚恳、踏实、敬业、实干是我们应有的职业品质。在大学生几经努力,最终争得了正规单位的试用资格。但往往高职生却怀着希望、失望、失落、自卑的复杂心情,一次次挤到一个个知名大公司、大企业的招聘柜台前,可是,不是被招聘人员冷冷地拒绝就是被招聘广告上学历、时间经验、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逼得缩回了脖子。而面对众多小公司、小企业的热情服务她却不屑一顾,无奈失落又增添了一份清高、自卑与伤感……由于就业市场重学历的导向,不少高职生都有自卑心理。所以作为高职生我们首先要调整心态,找准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位置。

  其实我个人觉得吧,许多企业并不是特别看重学历。据权威单位最新统计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四类毕业生最爱欢迎。第一类,品行高尚、爱岗敬业的毕业生。现代社会稳各行各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普遍希望毕业生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吃苦耐劳、敬业实干,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第二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现代企业涉及业务面广,企业大都希望毕业生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第三类,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企业普遍欢迎有较强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因为他们来即能用、用即能战。第四类,具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人才。现代企业与外部联系日益密切,他们希望毕业生除了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翻译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力差的毕业生缺乏竞争力。文艺、体育、书法、演讲、写作等方面突出的毕业生受到格外青睐。不难看出高职生就是这四类人才的后备军。
“趣从志生,志能生趣”。我们已经是高职生了,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完成自己的高职生涯。不要再浪费光阴,不要在迷茫,使你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不是你的学历或职业,而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和你付出的多少。相信自己,路就在脚下。
参考文献: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闫春来访谈

                   电气022 刘志勤
                   2004年4月11日
离线九位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2-31
30%的实力,70%的机遇!30%的实力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