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13565阅读
  • 161回复

[中医优缺]中医为什么是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9-19
分类
      第二个问题就是分类。分类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人类智力的基石之一。动物也是可以进行简单分类的,比如狗遇到熟人就会摇尾巴,遇到生人就会狂叫。分类有一个特点就是:分类一般都是越分越细,当我们的科技手段不够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只能从表面现象进行分类,不能从事务的本质上进行分类。
      比如:空气,在过去我们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只能混为一谈,把空气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现在知道空气是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尘埃等。
再比如:能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对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人来说只能认为有一个东西在发生作用,把它命名为阳。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能量有许多种,有太阳能、有风能、有电能、有化学能等并用不同的单位来描述它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以量化的方式描述。
      为什么要提起分类呢?因为古人科技不发达,只能运用大致地分类,会把许多现代看来并不怎么相关的东西归于一类。了解了古人的分类方法,我们就好理解古人心目中的‘阳’、‘气’、五行归类等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所指的范围很广。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9-20
站在古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黄帝内经》中的中医理论,就必须把古人的文字和现代的语言联系起来。那如何才能把古人的文字和我们现代的语言联系起来,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呢?换位思考是一个不二法门。我们应该站在古人的角度,把自己想象成古人,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来思考万物和人体,来思考万物是如何形成的,人体是如何形成的,人体会遵循哪些规律,而后我们再回到现代,利用我们现代的科学知识来分析人体,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在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法来理解《黄帝内经》就容易得多,而且你也会觉得《黄帝内经》是非常具有其科学性的。因为《黄帝内经》的理论内容很多,一两句话没法讲述,我们先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我们华夏民族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大家想想有没有道理,也免得有些人认为‘龙’很邪恶,鼓噪着修改‘龙’这一中国人的图腾,以便他们的外国主子觉得我们恭顺温良,以便更好地剥削我们,好让外国主子放心,他们也舒心。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9-21
为什么华夏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
    我们人类与动物的分水岭是什么?是自从人类开始掌握了‘火’的使用后,我们的祖先才开始有能力逐步摆脱茹毛吮血的动物状态。对‘火’的掌握与使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正是由于对‘火’的掌握与利用,人类与别的动物相比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火’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火’的掌握与利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分水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由于太容易取得火了,有些司空见惯了,反而觉得不重要了。就像我们说最重要的调味品是什么,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是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盐一样,如果在所有的菜中都不放盐,你试试看!现在不少人喜欢野营,对于野营活动的人们来说,第一个必备的东西就是火种,没有火在野外人们就无法生存,埋火造饭、晚上御寒、驱赶野兽等等都需要用到火。古人对于火也是非常看重的:有了火,在晚上野兽就不敢靠近他们,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有了火,他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动物肉了;有了火,他们就可以抵御严寒了;有了火,他们就可以锻造工具了…,对于原始的人类来说,怎么强调火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我们现代人取得火种当然非常容易,但对远古时期的人而言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古人的火种从哪里来?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火种是闪电击中枯枝而引起的,闪电击中枯枝引起自燃产生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对于处于原始状态的古人而言,(当然这里指遂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之前。遂人氏由于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对部落贡献巨大而成为部落首领。)保存火种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火种,但当时的火种只有闪电击中树枝后才有可能得到。什么时候才有闪电呢?一定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当然知道电闪雷鸣是怎么回事,但古人的科技不发达,他们也要认识和解释自然,所以他们就认为有一种叫龙的神秘动物在掌管这一切。中华民族自诩为龙的传人是基于这样一种愿望:古人希望自己能够随时得到火种,以战胜自然,造福人们,希望自己像‘龙’一样充满神奇的力量,本领高强,可以呼风唤雨,口中喷出火焰,随时可以滋润干渴的大地、得到火种,可以造福自己的族人。
        那为什么闪电就是古人‘龙’的原型呢?看一看中国人心目中的龙的样子:细长细长的、能够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口吐火珠。这个描述的样子不就是像闪电,闪电也是细长细长的,打闪的时候一般都会下雨,闪电是由于天上的云层放电所致,所以闪电当然在云层之间,‘龙’也理所当然可以腾云驾雾了;水从海中蒸发来,我国有四海,所以就会东海,黄海、南海、渤海四海龙王。闪电击中物体起火不就是‘龙’吐火珠吗?别忘了,我们现代人对于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比如UFO等,我们还认为有外星人呢,用外星人来解释UFO现象自然一切迎刃而解了。古人自然就会认为闪电就是神秘的动物‘龙’,只不过后来把‘龙’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就成为了我们现在人们心目中的‘龙’的样子。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当然不随人们的意志而转移,中国历史上水灾泛滥,风雨不调,所以当然就是掌管兴云布雨的龙就是桀骜不驯的了,所以中国人的龙是强大的,是充满力量的、也是不好驯服的。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是希望我们华夏民族有着强大的能力可以造福人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9-24
《黄帝内经》主要讲述的内容
      中医的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讲述的,那么《黄帝内经》到底叙述了一些什么内容呢?《黄帝内经》讲述的是古人对自然气候规律、对生命现象、对人体工作机制以及人体疾病的解读。古人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据他们对天地万物、对人体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万物由阴阳两者构成,五行是生命和地球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自然阴阳自我调整下的不同状态。当然书中是用古人的‘阴阳’、‘五行’这些概念来描述这些理论的,阴阳、五行是古人的一种描述语言,由于古人的模糊描述方式和我们现代精确描述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觉得玄而又玄。那按照我们现代的理解方式,《黄帝内经》到底讲述了些什么呢?《黄帝内经》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些理论观点:
1.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人的产生是由于大气层与地球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地球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创造万物,最终锻造出‘人’这一生命体的。
2.    人体(不包括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体。它会根据外界的变化而做出自我调整,以达到适应自然的目的;我们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药物等帮助人体来纠正内部的疾病状态。各种治疗方法都是要通过人体内因起作用的,如果内部机能不行了,是谁也救不了病人的,即所谓“神不使也”。《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有这样一段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3.    由于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月亮自转并绕地球公转等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而天体的运行对地球上的万物是会产生影响的,所以人体和万物一样,产生了生物钟这一机制来配合人体适应自然。这主要以阴阳的规律变化,疾病的时间规律来体现。在《黄帝内经》中反复提及四时、昼夜、慧静等时间概念和因时间不同而表现出的人体的不同反映。在《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4.    人体作为一个充满智慧的生物体是如何工作的,其内部的变化在人体的外表是有所反映的,这要靠人们的细心观察。这方面主要讲经络以及粗略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5.    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周期的,这个周期为一个甲子六十年。气候变化会对人体和万物产生影响的,万物和人体根据自己的生物钟以及外部的气候情况来调整自己以适应自然的变化,延续自己的生命。那么如何来阐述气候规律以及气候对万物的影响呢,古人就用五运六气、司天、在泉、岁运、间气等概念来说明气候规律以及万物应对气候而做的自我调整。讲述了如何根据气候规律来预防、治疗疾病。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五运六气等篇章讲述。
6.    心理活动即思维活动等情绪行为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讲述:喜、怒、悲、忧、恐等情绪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个隐含的重要观点:人体是一个可以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然环境(这里的自然环境除通常意义的自然外,还包括人自身的行为本身)变化、具有自愈本领的、充满智慧的生命体。医生在尊重人体这个生命体运作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砭石、针灸、按摩、中药等手段来促使人体这个自愈系统,加强其工作,帮助身体来完成自愈工作,医生只能帮助人体而不能代替人体。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09-25
中西医的治疗理念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则不同,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它的所作所为都隐含着这样一个大前提:人体和我们现代科技创造出来的物器一样、是可以细分的、是可以还原的、是死的。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的道理类似于我们现代科技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一致的理由,我们制造出的产品之所以不一样是由于产品内部器件参数的一些离散性而已引起的。所以人体的各项指标和我们产品的性能指标一样,都有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以内都是合格的,是没有问题的,超出了这一范围就有问题,这就是我们体检所隐含的观点。西医正沿着细分和还原这条路阔步前进,从人体的九大系统、到器官、到细胞、再到化学分子、现在正在往基因方向前进,一步一步细分,“对每一片树叶的结构、树叶的每一个气孔都仔细研究,就是很少研究整个大树,基本上没有研究整个大树是如何调整自己以便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西医治病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像在修理一部仪器,我们工厂修理机器的第一步就是除尘、清洁仪器;第二步就是测性能指标,指标达不到就调整或者更换器件,直到符合指标要求为止。我们到了医院往往是先用抗生素来给人体‘除尘’(杀菌)、血压高了用药物强行把它降下来、血脂高了就用降血脂的药物强行把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降下来、人体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我就给你补充、器官达不到功能要求,我给你更换、性能指标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就想方设法把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只要指标正常就一切OK了,所以有时候,人就是不舒服有问题,但是医生就是说你没病。细细思量,不对啊,我们人体一定比我们现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都要高级,要精美,要复杂得多啊,怎么可以作为一部仪器一样来“维修”呢?
      西医的做法是: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人体的智慧,试图用我们人类创造的先进物器来取代人体的部分工作,比如:抗生素、人工心脏等。用人类科技压制对抗人体的智慧而没有意识到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可以自我调节,具有自愈能力的有机体。无意中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一部电脑来维修,把人体当作一个机械的物品。由于现代人类科技已经很发达了,人类自己已经创造了太多太多机械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之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也把人体、把生命作为一个机械的东西进行研究、并按此医理指导人体疾病的治疗,这就是西医虽然没有说出来,但隐含的一个大前提。所以西医检查血管变厚了,血液流通不畅了就放支架,通过外来的力量强行把血管撑开,当时病人感觉是不错,可是由于血管堆积垃圾的原因没解决,所以人体继续在血管中堆积垃圾。如是西医继续在血管中放支架,由于身体检测到有异物进入,于是试图排除它,办法就是分泌物质, 企图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外来物——‘支架’,显然人体的这一工作是徒劳的,于是人体就不断地分泌物质把支架包裹起来,这样的结果是放置支架的地方越来越窄了,于是西医继续放支架,直到没办法再放为止,这时就宣布病人完蛋了,或者放置支架后,用药物对抗人体的自愈力,让人体没办法检测到异物,即使检测到了异物也没能力去企图排除。肝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来,就换肝脏;心脏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来就换心脏;肾脏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就换肾,血液有问题就把人体的血液通过体外的设备把血液清洗一遍,再回流到人体…。器官移植后,身体立即检测到异物入侵于是产生排异反应,不让移植的器官工作。西医怎么办呢,就是用药物对付身体的这种排异反应,让人体时刻与异物和药物战斗,不断地消耗了人体正气。大家喜欢的演员傅彪,做了肝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可是傅彪手术一年后就死掉了。
      中医理论所隐含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人体是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的,正常情况下人体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人体生病了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不能发挥作用了,按照古人的术语就是“阴阳”不能平衡了,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就是由于人体的自我调整功能出现了问题,所以人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就偏离了正常的状态(这句话可能大家还不好理解,当我们讲完阴阳的理解方法之后,就会好理解一些)。所以,中医的治疗理念就是如何帮助人体的自我修复系统。如果是由于外界的‘寒’这一因素引起人体自我修复系统出问题,那么我就用‘热’这一因素来纠正人体的自我修复系统,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朴实,也是很有效的办法。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医生的职责就是找出致病的因素,与人体正常状态的偏差在哪里,然后用克制这一因素的药物来治疗,即《黄帝内径》中的“所胜治之”、“所胜平之”。
      比如:在夏天烈日的暴晒之下,很多植物都焉了,而西瓜在烈日下却毫无影响,因此古人推断,西瓜是寒性的,只有寒性的东西才能耐酷热。所以人食用后能立解暑热。同样是水份,中性的水却没有这么明显的功效。而附子,中药中的大热之物,只能生长在长年不见阳光的深林沟壑之中。能在这种阴凉之地生存,说明附子是热性的,所以人食用后,能治寒性之病。现代科学也证实附子中的乌头碱可以使人体的心脏收缩加剧,帮助身体产生能量。
      所以,古人治疗疾病的想法非常朴实无华。
      由于影响人体的因素众多,有气候的因素:风、寒、燥、湿、暑、火;有情绪:喜、怒、悲、忧、恐;而气候又受天体的运行,四时、八节,昼夜变化等因素影响;而人们的情绪,又受众多的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所以《黄帝内经》给人包罗万象的感觉。有时间医学模式、有社会模式、有地理模式、心理学模式等,涉及社会、人文、地理、心理等方方面面。
      中医和西医还有一个主要的差别就是:西医往往只注重人体的“阴”而中医却时刻在意人体的“阴和阳”。中医把人体产生能量和物质统一起来考虑,处处考虑到人体所产生的能量这一问题。西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很少考虑到人体所产生的能量这个问题,但是人体产生的能量是和人体的疾病密切相关的。比如,人体的手脚冰凉就是人体的血液不能运送到心脏的远端四肢,所以手脚冰凉,这时就要用四逆汤,利用附子中的乌头碱可以加强心脏泵血功能这一作用,从而把血液泵到四肢的末端,加强四肢部位的血液微循环,产生能量从而使四肢温暖。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09-26
中医的优势和劣势
    由于中医和西医治疗疾病的出发点不一样,所有中医相对西医有不少优势,当然中医也有自己的劣势。中医的优势是:
1、中医不是用现代的科技来取代人体的智慧,是顺势而为,所以中医的治疗成本要比西医低廉,而且效果不比西医差。
2、由于中医是通过帮助人体的自我修复系统来发挥作用,所以中医治本,而且不需要终身服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中医可以指导人们养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西医的目标是治疗疾病,用现代科技代替人体的工作,所以很难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倒是西方的营养学起到部分预防疾病的作用。
4、中医可以仅仅利用一双手就可以治疗疾病,而不一定要借助现代工具。因为中医利用了人体的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经络。
5、中医可以预测疾病。万物和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和万物的自身都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做自我调整,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人体和万物一样进化出生物钟这一机制与自然环境的规律变化因素相适应,以便提前做出反应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如果人体对外部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在体内不能做出正确的调整,那么人体就会产生疾病。既然气候是有规律变化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时机。这就是《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的“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中医相对于西医也有自己的劣势:
1、    在外科手术方面,中医是处于劣势的。尤其是在战场上要快速处理外伤伤员的时候。
2、    中医的理论目前还不能很好地被大众用现代语言来理解,这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和对现代科技的利用,难以利用现代科技的进步,所以优秀的中医师很少,很难培养,而西医却搭上现代科学进步的便车。
3、    如何无损伤地研究人体的工作机制,这是现代科技的一个软肋。而中医研究的却是人体是如何工作的,人体应对自然的工作机制,所以中医的许多理论目前难以验证。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09-27
中医阴阳的现代解读
     阴阳的命名规则
       因为阴阳概念是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的基石,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用现代的语言理解古人的阴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中医理论才能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接轨,才能踏上时代的脉搏,从而指导医疗实践。
      如果用换位思考的办法,把古人心目中的阴阳用现代语言来阐述的话,中医中的阴阳是指现代的物质和能量,阴指物质,阳指能量;同时中医中的阴阳又是描述方法、是工具,是古人描述世界和生命的描述方法、是一种模糊描述语言。它的描述规则是这样的:当古人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物质和能量差别的时候,把释放或者接受能量相对多的一方命名为阳;把释放或者接受能量相对少的一方叫做阴。
为什么阴阳又是描述方法呢?这要从我们认识和描述世界开始说起。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09-28
量化描述法和模糊描述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比较两个事物的某一特性,比如:我们要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时我们可以用长、短来区分两者的长度关系,但是这样太模糊了;当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分时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短、较短、长、较长,四种模糊的情形,但是这样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如果我们有六个或者更多东西(比如一百根钢筋)要比较它们之间的长度差别呢,这时显然用短、较短、较长、长这四种模糊情况来分类描述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当要比较的对象众多的时候,这种模糊的语言就不能准确地区别他们彼此之间长度的关系。为了更精确地表示物体长度的多少,我们普遍用毫米、米、公理等长度单位加上数字来精确描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物体的某一特性用相应的单位进行精确量化,这些单位其实就是一些可以测量、量化的标准,这也是一种描述方式,我们称之为量化描述方式。量化描述方式是一种精确的描述方式,这是现代科学要求采用的一种描述方法,也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描述方法。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一要量化的单位是可以测量的,如果这一单位没办法测量那么量化就无从谈起,量化的描述方式就不能采用,这时我们就只能用模糊的办法进行比较,进行描述。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模糊描述方法,比如:我们前面所述的长、短的区别。我们说甲比乙高,乙比甲矮,丙比甲更高等,这些都是模糊描述方法。模糊描述方法的专业词语就是模糊语言。关于模糊语言,数学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分支就叫模糊数学,它专门研究模糊语言、模糊处理和模糊算法。现代科技也在利用模糊算法,成果有模糊芯片、处于实验阶段的模糊计算机等。
      古人也会观察世界,也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奥秘,也必定要描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古人也是用我们现代的描述方法进行描述的,以量化加单位方式进行描述,或者以模糊的方法进行描述。比如,《三国演义》中说张飞身高八尺,手持丈八蛇矛抢等。对于古人而言,重量、长度、体积等都是很好测量的东西,很容易制作一个相应的标准单位,所以物质的这些特性早已用量化的办法来描述了。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09-29
古人是没办法测量能量的
      观察自然,分析解释自然现象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需要,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为了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人们在总结已有现象的基础上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有些被后来的科学实践所证实从而成为指导我们分析自然现象的理论依据,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牛顿通过观察、分析苹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从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想:我要是站在光的上面来观察运动的事物会怎样呢?从而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的时空的静止的概念。相对论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是正确的,还有许多理论还没有证实。比如:为解释宇宙的形成而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为统一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作用力,这三大作用力而提出的超弦理论等等。
      我们的祖先当然观察自然,也会分析解释自然现象。有许多问题困扰他们: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万物为什么能够生长?万物的生长靠太阳,太阳光中一定有某样东西是它才能使万物生长。夏天太阳烤的人火辣辣的;冬天晒太阳就很舒服,这是为什么呢?人和动物为什么能够动,死人为什么就不能动了呢?为什么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为什么天气会变化呢?气候为什么会一年四季有规律地变化?万物为什么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问题一定困扰过我们的祖先,于是我们的祖先也会给出自己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们把有形万物统称为“阴”,而让万物动起来的东西统称为“阳”,“阳”是无形的,世界是由“阴阳”两者构成。万物为什么能够生长,这些都是“阳”的作用,至于“阳”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们的祖先就用一个统一的名词来解释“气”,是“阳”的“气”化作用。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世界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而且能量的表现形式有许多:太阳能、电能、热能…。使万物生长、使动物运动的核心都是能量,能量的表现形式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却一定可以被人们感受到的东西,当然用现代的仪器能量是可以被测量的。所以古人心目中的‘阳’指的就是现代的能量,‘阴’指的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物质。我们不要责怪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像现代科学一样把各种各样的能量进行区分,这是由于我们祖先的科技水平的限制所致。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阳”这个东西古人是没办法测量的,所以古人只能用模糊的方法来描述。因为能量(“阳”)的某些表现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以感受得到的,这样对能量这一特性就存在一个描述上的困难,不好让人理解,很是抽象。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电能又有多少人可以描述得清楚呢!我们虽然在大量地使用能量,我们又有多少人正确地,用大众可以理解的方式描述过能量呢,现代不少人对于能量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对于科技并不怎么发达的古代先哲们而言,要让大众理解能量这个事物的特性一定非常困难,没办法准确地描述,所以只能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只能用类比的方法描述,阳气类似天空和太阳,(天空不就是因为有光线才可以看见万物吗,光线不就是光能吗;日,不就是太阳吗,太阳不断向地球辐射太阳能,正是有了太阳的能量,万物才会生长啊。) 没办法深入讲解‘能量’这个概念。但是实际生活中又需要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能量特性的差别,(比如,解释男人和女人的体温差别,老人们就说男人阳气大,女人阳气小;说明向着太阳和背着太阳的山坡之间的差别…。温度与能量息息相关,我们的古人并没有对温度特性进行量化,温度的单位都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不但如此,和能量有关的特性,我们的古人都没有进行量化过。)怎么办?只能用阴阳来命名这两个事物,所以,当需要比较两个事物之间能量特性相对多少的时候,只能把释放或者接受能量多的一方命名为“阳”,(对于生物体,也把生物体为适应地面接收的能量增加而做的调整命名为“阳”。);释放或者接受能量相对少的一方命名为“阴”,(对于生物体,也把生物体为适应地面接收的能量减少而做的调整命名为“阴”。)以便区别两者之间能量特性的差别。
      我们要理解古代先哲的不得已,不能责怪我们的祖先,他们其实已经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了。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10-01
用现代的语言来理解中医的阴阳
      按照上面所述古人命名阴阳的规则来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就能够和现代接轨了、也容易理解了。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因为太阳辐射巨大的太阳能,而月亮散射的太阳能就少多了;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因为男人的力气大,肌肉发达,基础代谢率高,女人力气小,基础代谢率也低;昼为阳,夜为阴,白天大地接受太阳的能量,晚上则不能。早上向着太阳的山坡为阳坡,背对着太阳的山坡就叫阴坡。《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对于人体而言,外为阳内为阴。现代医学证明:当人体处于高温的环境时,人体的血液是奔向体表,体表的血液比平时增加,内脏的血液分配相应减少;而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人体血液的分配正好与处于高温的环境相反。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的高温区延伸到体表,而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高温区则向内收缩[1],所以对于人体而言外为阳内为阴。大家认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东南方为阳,西北方为阴,如果按照阴阳是某两种物质来理解的话是讲不通的。如果我们按照前述命名阴阳的方法来理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国西部地势高,气温低,所以“天不足西北”是指我国西北方的能量相对东南方要少,气温较低;我国东南方的地势相对西北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地不满东南”是指东南方物质相对西北方要少,所以相对西北而言,东南方为阳,西北方为阴。
      如果古人要进一步划分两个事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相对多少,怎么办?它们只能用模糊语言来进一步区分,这就是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四种情形。《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这样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这是对一昼夜时间内地面能量相对多少的描述,也是对一昼夜地面接受能量相对多少的进一步细分。
      正是由于古人没办法准确地测量能量,所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刻度来表明能量的多少,所以,虽然先哲知道物质和能量的相对多少是可以细分,是可以和长度、重量等特性一样进行量化、精确描述的,却没办法量化描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有的:“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没办法像我们表述物体的长度那样,用标准的刻度加数字来描述,没法精确,只能是模糊地表达,所以《黄帝内经》在区分了三阴、三阳后就没有对阴阳再进一步细分了。
       所以说阴阳是描述两个相对事物,物质和能量相对多少的一种描述方法,正因为阴阳是古人描述世界的一种模糊描述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说阴阳是某一个具体的事物。阴阳应该按工具来理解,按我们日常的数字、按电脑世界的0和1来理解,否则当你读中医理论的时候就会得出一个中医概念混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