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13570阅读
  • 161回复

[中医优缺]中医为什么是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10-02
计算机世界中的0和1
            以电脑、网关为基础的互联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现代的生活处处受到它的影响。但是在互联网上传递的只是一串串的数据,这一串串数据既可能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串密码,或者是某一图形,还可以是一个命令…。但到底指什么,是要靠发送和接收的双方来定义,我们称之为协议。如果你把这一串串数据割裂出来,不考虑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单独说这串数据具体代表什么东西,能够有正确答案吗!你说是命令,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这串数据是文字,如果不考虑前因后果、仅仅拿一段数据本身说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自相矛盾、概念混乱。
       再比如,在电脑的核心部件CPU里0101…这一串串二进制码可能是一个地址、可能是一条命令、可能是一个地址偏移量、还可能是一个数据…,那CPU如何知道到这一串二进制码到底代表什么,所以CPU就必须有一个叫PC指针的核心东西,根据当时PC指针和指令码表来决定0101…这一串二进制码是地址还是数据、还是命令…。如果PC指针出错了,用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程序跑飞了,这时CPU整个的运行都是乱套的,对外的表现就是机器不工作了,这时必须用看门狗等手段让CPU的指针归零,CPU才能又工作正常起来,只是这一过程往往很快,我们察觉不到。
       某些人指责中医概念混乱,是他们的理解方法不对,他们把中医的阴阳和具体比较的事物割裂开来,那当然‘阴阳’就是概念混乱,是玄学,是伪科学。如果我们把中医中的阴阳按照前面的规则来理解(事实上这样理解才是古代先哲们的真实本意),《黄帝内经》就完全可以和现代接轨了,而不再觉得阴阳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当然我们没有把阴阳的理解方法告诉他们,也就不能责怪他们了,责任在我们,说明中医是什么,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10-03
人体阴阳平衡的现代解读
      按照物质和能量来理解人体的阴阳,人体的阴阳当然要相对动态平衡了。人体要生存必须保持核心温度在37度左右,太高或者太低人都会完蛋。如果人体产生的能量太多了,人体的体温就会升高,所以人体必需以出汗的方式把体内的能量散发出去,否则人体体温就会超过人体温度的上限,于是人就会死亡。反之,如果人体产生的能量不够,人体的体温就会降低,如果低于人体的下限,人也要死亡。在营养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静息代谢率,是指早上空腹、卧床、清醒状态下人体消耗的能量,这一能量的大小是和人体皮肤面积呈正比的,而且从测量的几种动物来看,值都比较接近[2]。从这里可以看出肥胖者,是要消耗人体更多能量的,这可能是肥胖者患糖尿病几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吧——胰腺必须更多地分泌胰岛素以供身体产生能量(题外话)。
      我们活人当然是由物质和能量两大部分构成。一方面,人体要不断地向外界辐射能量,形成一个能量圈以保持体温;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眨眼,写一个字,说一句话、我们思考问题、我们的呼吸、我们心脏的跳动都离不开能量的推动,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当然是靠人体自己来产生。人体是一个有形的肉体,这当然就是物质了。我们人体这个有形的肉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可是细胞是如何来的呢?是靠我们身体细胞利用身体的能量和已有的物质合成的。这不就是就是阴阳互根,就是“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万物不就是由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而构成,一切生物的活动都要靠能量来推动,这不就是“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体这一有形的肉体,是不是被人体所辐射的能量圈包围着,这样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细胞才能正常活动,这不就是“阴在内,阳之守也”,人体辐射的这些能量是要靠人体细胞分解化学能来产生,这不就是“阳在外,阴之使也”。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10-04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句比较晦涩难以理解的话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它说的是大地接受的能量和大地上生物活动之间的关系。以人体为例,我们知道人体的能量主要靠三羧循环分解葡萄糖提供。在这个三羧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中约超过50%的能量是不能被身体用来做功的,它只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这部分散发的热量是用来保持人体的体温的,余下约百分之四十几的能量被储存在人体的ATP中,这一部分能量是可以被身体利用的[2]。我们人体绝大多数活动的能量,包括细胞的生长,合成人体所需要的中间物质都要靠人体的ATP提供能量。动植物要生存,内部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果外界的温度和它内部的温度相比值越低,两者的温差就越大,动植物要保持内部温度相对恒定,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热能,这一部分消耗的能量是不能用于细胞生长的,只能用于保持体温的。随着太阳的北移,北半球所接受的能量越来越多,地面的温度渐渐升高,这不就是“阳生”了。气温升高了,一方面用于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量就减少了,身体可以把更多能量用于细胞的生长与合成;另一方面,体温也相对轻微升高,酶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化学活性也随之增强,产生的能量就更多,于是更多的能量可以用于细胞的合成与生长,这样在我们眼中看到的结果就是万物快速生长,欣欣向荣,这不就是“阳生阴长”吗!随着太阳相对地球位置的南移,北半球所接受太阳的能量是逐步减少的,地面温度也是日渐降低,这不就是“阳杀”吗?这时对于动植物来说,用于保温的能量就相对增加了,于是细胞合成与生长的能量就必然减少了,地面温度降低,动植物体温也轻微降低,酶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活泼了;许多生物都躲起来以避寒冬,植物的外在表现为生长很缓慢了,这不就是“阴藏”吗,和起来就是“阳杀阴藏”。
      昆虫们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季要藏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在冬季里它们身体可以产生的热能即使全部用于保持体温还不够,所以只能把自己包裹起来,把散热减到最少,尽量减少自己的能量消耗,待气候变暖后,再活动,所以冬季万物是潜藏的——“冬三月,此为闭藏”。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10-05
阴虚火旺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个中医术语,就是“阴虚火旺”。我们可以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这样来解释。在中医中‘火’为阳,也就是能量,‘旺’就是很多的,很猛的意思,火旺就是身体某一局部或者全身产生的能量很多,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产生能量;‘阴’就是物质,‘虚’就是不够,‘阴虚’就是指身体存在或者合成物质不够,不能满足身体所产生能量的需要。前面我们讲到人体的能量主要靠三羧循环分解葡萄糖提供,在三羧循环过程中有超过50%的能量是不能被身体利用的,其余的被储存在ATP中(ATP虽然并不是身体的唯一储能方式,但是是最主要的),只有以类似ATP这种形式储存的能量,才能被身体利用。假设身体产生了100个单位的能量,但是ATP不够,这时不就是‘阴虚’吗,这样势必有一部分能量要做无用功被消化掉,要消耗掉这部分多余的能量,身体必须启动另外的一些化学反应才行,这样势必消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有可能‘阴虚’更盛了。还有就是如果身体短时间内产生的能量很多,那么局部或者全身的体温必定升高,一旦超过了身体的阀值,身体就会启动出汗机制排出多余的能量,从而身体做了许多无用功。‘阴虚’有可能是由于储存能量的ATP不够,也可能是:在三羧循环中会产生许多中间产物,这些中间物质也是需要身体通过别的物质来合成,这些物质也有可能不够,这也是一种‘阴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身体需要50个单位的能量,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身体刚好产生50个单位的能量后就立即停止,但由于身体的物质不够,导致这一功能不够好、不够精细,就像我们仪器的档位一样,只有粗调没有细调,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能量也有可能。从上面可以看出‘阴虚’和‘火旺’是相对的。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治疗的办法就两个:一是增加物质,这就是‘补’;另一个办法就是减少能量的产生,我们俗称‘降火’,两者都可以达到目的。‘降火’就是使同样的刺激在身体产生的能量减少,即使身体对产生能量的要求不敏感。
      中药药性中的四气就是指这个,每一药物被身体吸收后对身体产生能量多少都有影响。寒性药物被人体吸收后使身体产生的能量大为减少,凉性则次之;温性药物则使身体产生的能量有所增加,而热性的药物则使身体产生的能量大为增加。当然药物还会对身体不同部位能量的增加、减少有影响。关于药物的四性五味我们后面再进一步讲述。
      我们常常说,身体素质好的人,不容易上火,而体质差的人,一吃热性的食物就上火,有的人一吃热性食物就满头大汗。下面这段话摘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125页:可以说明为什么身体好的运动员不容易上火,因为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储存能量的物质比较多。
     “神经和肌肉活动的消化的功能物质为ATP,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都很低。在哺乳动物的脑和肌肉中约3~8mmol/Kg。这么微小的能量,只够肌肉剧烈活动1S左右的消耗;而脑和肌肉中的CP(磷酸肌酸)的含量都超过ATP。在大脑中约为ATP的1.5倍,肌肉中则为4倍,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肌肉中CP的含量高达30mmol/Kg,CP是细胞内首先供应ADP之后再合成ATP的能量物质。磷酸肌酸在其肌酸激酶的催化下,很容易将其磷酸基团传给ADP从而再合成ATP。ADP + CP = ATP + 肌酸(Pi)”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10-06
生命的目的性
     《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是自然创造了人,而不是什么神灵或者上帝。它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人是自然的产物。虽然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一直是一个谜,但我们从所有生命所共有的共性出发,还是可以分析推理出生命形成的大致过程。那我们的分析推理是否正确呢?那就看它是否可以解释现有的问题,如果能够解释现有的问题,再看它他指导实践是否正确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兴趣者可以读一下,卢允中 张岱云 译 R.道金斯 著的《自私的基因》)通过这些分析推理,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情绪为什么对我们的健康影响巨大、古人养生为什么强调清心寡欲、道家打坐和瑜伽有益健康的机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的经络、精神等人体的调控方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为什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人体为什么会有生物钟、神经系统、经络等人体调控系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医疗和养生同时也给我们现在认为比较玄的一些人体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0-10-07
生命的目的—长生不老
      自然创造了生命,润育着万物。所有生命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生命的目的性。生命的目的性表现为:所有的生命都希望自己能够“永恒”,跟日月星辰一样“天长地久”,“长生不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永远…。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所有生物,还没有哪一种生物不具有上述目的性,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细菌不断地复制自己,只要条件允许;动植物通过各种手段繁衍自己…。那生物是如何达到“生命永恒”这一目的呢?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一些有机化合物构成,而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存在:比如温度、湿度等。生命当然也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可是地球上的环境却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生命就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能因为其生存环境等条件的变迁而消亡,否则就达不到生命的目的了。
      如果自然创造一个对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的生命个体行不行?按照逻辑推理这种方案显然不是很好,因为地球的自然环境变化还是非常剧烈的,一旦超过这个生命的承受能力,或者由于某种意外这个生命也就消亡了,当然也完不成生命的目的性这一要求;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凭空突然冒出一个强大的生命体,除非是神造生命,靠自然自己产生,是不可能突然产生的。显然如果能复制出千千万万个具有生命目的性的生物个体,再让这些生物个体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生命达到其目的性的成功机率,绝对要比单个强大生命达到其目的性的成功机率要高得多。事实上生命也是这样做的,为此生命个体必须能‘繁衍’出一个又一个“自己”,这些“自己”我们称之为生物的下一代,并且‘繁衍’出的下一代必需也能‘繁衍’出它自己的下一代……;生命除了能够繁衍外还必须能够自我成长,如此循环不止。根据物质不灭原理,生命如果不能自我成长,那么随着复制的进行,物质会越分越少,不能‘繁衍’那么该生物的数量就有限,不能成长则只会越分越小,最终不能‘繁衍’,结果必定达不到生命的最终目的,最终被自然淘汰;生命只有具有了繁衍与自我成长这两个功能之后,它自己的后代才可能遍及它所能达到的每一角落,这样就不会因为局部的环境变迁而导致生命本身消亡。
       既然生命个体能‘繁衍’自己并能自我成长,它就必定要消耗一些特定的元素,当然这些特定元素必需以某些特定的形式存在时才可能被生命自我成长过程‘消耗’(吸收)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地球上的任何一种可以利用的元素,任何一种可资使用的、以某些特定形式存在的物质都一定是有限的,随着繁衍与成长的过程不断地向前推进,此种生物所要消耗的特定物质必将消耗殆尽,生命‘繁衍’的过程也将终止,这样生命达到自己目的的成功率还不是最大。还有就是生命必须能够主动从外界摄取能量,并地向外界释放能量我们才会把它称之为生命。生命要主动摄取能量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大家都一样则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也一样,这样也面临一个物质有限的难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0-10-08
原始生命达到生命目的的方法
    原始生命为了克服物质有限这一难题,而又达到自己“永恒”这一目的,她最终找到了四种办法来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一,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形式(即每一具体的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而且这一寿命对于整个自然而言都是极其短暂的(我们现在所知道寿命最长生物是古树,其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对于已有46亿年的地球而言是极其短暂的);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死亡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消耗’掉一些物质,并且释放一些物质;一边不断地主动从外界摄取能量,一边不断地向外界释放能量,通俗地讲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新陈代谢。
    第二,每一种生物都能复制出自己的下一代,而且复制出的下一代与自己很相近、也都具有生命的目的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所学的——生物的遗传特性。地球上的生命是通过基因遗传来复制自己延续生命,从而完成生命的目的性这一要求的。遗传基因是生命目的性的存在形式。
    第三,由于复制过程不可能100%没有任何差错,因而每一种具体生物复制出的下一代又都与它自己有所差别——大同小异,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变异特性。(当然生命后来又找到一种加大这种差别的方法这就是性繁殖)正是复制过程的差错,使物质在生命系统中得以循环利用。
    第四,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生命系统通过这一方法不断淘汰那些不适合自然环境的具体存在形式,逐步留下适应自然的具体存在形式,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合自然环境,增加生命永恒的成功率。优胜劣汰的规则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否则弱者就没办法被消灭;弱者没办法被消灭,生命永恒的成功率就会降低。优胜劣汰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之一。
        每一生物都必须具有一个相对于自然而言极其短暂的寿命,否则该种生物由于繁衍的原因就会群体数量无比庞大,该种生物生存所需使用的物质也将消耗殆尽,这样生物又面临了物质有限这一难题。生物的遗传特性能确保上一代与下一代相似,并且把生命的目的性也传给了下一代;而生物的变异特性又能确保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会有所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在不断地繁衍,生物代与代之间的差别也在不断地积累,这种差别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物种,就可以使不同的生物消耗不同的物质,释放不一样的物质,从而可以使一种生物释放的物质成为另一种生物所要消耗的物质或者该物种本身成为另一物种所要消耗的物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氧气,而动物则呼吸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狼吃羊,羊是狼的食物,动植物死后都是细菌的食物),最终达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这样生命就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物质被循环再利用,这样生命系统就破解了地球上可资利用物质有限这一难题,从而生命得以“永恒”。
      生命系统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生物都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具体形式;都具有生命的目的性。如果把某一生物所要消耗的物质称为它的“食物”的话,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就是一个以‘食物’为链条的闭合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物质是循环再利用的,也只有通过这种物质的循环再利用,生命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物质的消耗,从而使生命“永恒”,从而完成生命的目的性这一使命。数学中的‘系统论’知识告诉我们:只有封闭的系统才是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开放的系统都不是稳定的系统,都有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生命也只有让自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才能使自己得以‘永恒’。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生命系统,生命是以生命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生命系统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生物都是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0-10-09
生物为什么会竞争
    既然生物可以,也会主动繁衍并且自我成长,那么生物个体数目就会增加;一样的生物必定会消耗相同的物质,随着复制和成长不断进行,它们所消耗的这种物质必定不能很充分地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冲突,就会有争夺战,这就是自由竞争;由于每一个生物个体不会完全一样(这由变异与环境决定的),那么他们在争夺某些物质(或称食物)的能力上也就不会完全一样;生物的存在总要依存于一定的外部环境,由于个体的差异,保护自己少受外部的侵扰、与外部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冲突的过程中,各个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争夺战以及与外部环境的适应力遵循这样一种规则: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一规则在我们社会竞争中就表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因为能力弱的生物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或者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或者兼而有之,这样这种生物的生存机会就会减少,繁衍的机会也会减少,再加上每一具体生物的寿命都是非常短暂的这一原因,这样弱者就被淘汰了。在生命的漫长演化过程中,生物找到了一些办法,能把自己的这些能力保存记忆下来,并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地积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以不断地加强。
    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生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地增强,因而物种的结构也就日益复杂,生物物种也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用进废退、不断积累差异,自然选择最终形成新的物种,这是生物变异的一种形式;但通过这种用进废退机制,逐渐积累,不断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很漫长。有性繁殖是生命在进化过程中找到的一种在代与代之间加速变异,积累差异的方法,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则作用下,有性繁殖可以更快地找到适应环境的新品种。为什么有性繁殖的子代与母代的差异,要比无性繁殖的子代与母代的差异要大,是基于以下事实:无性繁殖的基因取自同一个母体,而有性繁殖的基因是两个不同的母体与父体的结合,因而差异加大,这样有利于产生新的物种,有利于快速完成生命系统的物质循环再利用。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的生物都是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是生物后来才进化出来的。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0-10-10
生命大爆发的原因
      还有一种变异情况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由于受外界因素作用突然改变结构而很快产生新的物种,这种基因突变能使产生物种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低级生物,以及原始生命诞生的初期,因为它们的遗传基因都很少。遗传基因越少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诱导下产生基因变异的概率就要增大。“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就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地球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且这个时期的生命结构比较简单,基因产生了大量变异的结果。这有点类似我们现代太空育种的原理,现代太空育种的原理是:紫外线、核辐射、射线等因素可以让生物的基因很快产生变异。我们知道外太空紫外线等太空辐射强度远远大于地面,通过卫星把植物种子送到外太空。植物种子在外太空受到各种各样太空射线的强烈照射,几天的时间就可以产生在地球上需要几十年才可能产生的变异数量,而后把种子从太空带回来地面,再人工选择合符我们要求的变异品种,从而加快育种速度。同样生命只有加速自己的变异,这样生命才得较快地完成物质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形成生物圈,完成生命系统的闭环要求。在生物圈形成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命目的性的驱使下,生物圈得以不断地扩大,生物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不断地增强——与自然的适应力不断地增强。原始生命经过30亿年漫长岁月的演化,目前地球生命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了,即使人类大打核战争,只可能毁灭大部分生物,整个生命系统是不可能被摧毁的,除非整个地球不绕太阳运行了,或者太阳不再发光了——这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类或者别的什么地球生物完全可以移民外星球了,这样在地球上诞生的生命依旧“永恒”。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0-10-11
生命的两种力量
      生物具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与自然环境的抗争力,另一种是当与相关生物发生冲突时的攻击与保护力。这两种力量都是生物所具有的基本力量都是生物生存所必须具有的。只不过对外部的表现有强弱之分,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因为生物必须首先生存而后才有可能‘繁衍’自己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它必须跟自然环境作斗争,以使自己更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当它与别的生物发生冲突时必须能攻击别人或者保护自己以便生存下来,这种攻击保护力在受到相关生物的竞争愈激烈时表现就越明显,也正是这种攻击与保护力导致了生物的优胜劣汰。这种力量在动物界表现较为明显,如动物们为了争夺食物而进行的打斗;植物界也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我们知道,人们在植树时,如果密植,植物就长得相对细长;如果种得稀疏,树木就会长得相对粗壮,这是由于植物为争夺阳光与雨露所致。理由是:在密植时,树木下部彼此之间空间有限,唯有向空中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及雨露;也只有快速地向空中发展才有可能伸出枝条从上面把自己身旁树木的阳光及雨露遮住,争取主动;当种得稀疏时,彼此之间不存在‘阳光雨露争夺战’,此时树木会尽量横向发展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及雨露,因而较粗壮。植物虽不能和动物一样用动作来明显表示彼此之间的争斗,但它也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形体来表达的,只不过是过程漫长而已。植物与自然的抗争也是通过自己形体的改变来表达,目的都是使自己更加适应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