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1332阅读
  • 1回复

“粥”在伤寒方中的妙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老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3-11
“粥”在伤寒方中的妙用  
作者:胡晓灵      
  
正文:  
    《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书中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丰富的方剂内容被尊称为“方书之祖”。《伤寒论》中有丰富的治疗方法,从治疗大法到具体治法直至方药应用,层次井然。多种多样的治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著书运用了依证立法、依法立方、依方立药的法则,因而对症候的诊察、判断和立方用药都十分谨慎,非常运合临床应用。《伤寒论》共收载方剂113方,应用药物82种。笔者在其汤药的众多服法规定中发现,“粥”的应用较为独特。
    粥字本作“鬻”。从鬻(古文“鬲”字),米声。鬲,古烹饪器。粥的本义:稀饭。粥,膻也。——《广雅》膻粥之食。——《礼记·檀弓》。疏:“厚曰膻,稀曰粥。”现指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粥另同“育”,生养。《伤寒论》中关于汤药与粥的配合应用分别在第12条、第14条、第71条、第120条、第141条、第152条、第219条和第386条等,现归类如下:
  
1 助药力,温阳,养阴发汗
    桂枝汤证第12条曰:“太阳中风……上五味,父咀之味,……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1]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邪(兼有寒邪)外袭于皮毛腠理,体表的营卫之气受邪。卫气被外邪所遏出现恶风、恶寒。卫气与外邪斗争,亢盛于体表而发热。营气受风邪的影响或者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营气的内守功能减弱,因而汗出,即原文所说的“阳浮而阴弱”,又称“卫强营弱”。太阳中风证的治疗大法是调和营卫,祛风解肌,方用桂枝汤。桂枝汤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冠”。方中桂枝、甘草辛甘通阳,鼓舞阳气,使被遏的卫气宣通;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恢复营气的内守功能;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大枣甘平,佐芍药和营。服药后要求啜热稀粥1升余,一则鼓舞胃阳,振奋卫阳,使微汗出而给邪以出路。此时万不可大汗淋漓而伤阴液变为他证。一则因病机为卫强营弱,故啜稀粥可补阴液,和营益阴。诸药合用共达培补汗源、鼓舞阳气、调和营卫、发汗以驱邪外出之效。
    《伤寒论》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中曰“……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治。太阳病汗出、恶风者,为风寒外束肌表,营阴外泄的太阳中风证。项背强几几,为风寒入侵太阳经脉,以致经气不舒,津液运行受阻,经脉失去濡养,则项背拘急,仰俯不得自如。本方虽包含桂枝汤在内,服后却不须服粥。笔者认为,桂枝加葛根汤证为桂枝汤证的兼证,其病机基础仍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故啜热稀粥可以培补汗源,鼓舞阳气,再加葛根解肌退热,升阳生津,与桂枝汤合用而使解肌祛风、兼通经脉之津气,共达营卫调和。张仲景根据“寒者温之”的原理,将热粥寓于温里剂中以建中阳,驱散寒邪。如治疗太阴虚证之理中丸。理中丸为温中散寒、健脾胜湿之剂,具有温运中阳、调理中焦的作用,为太阴虚寒证的主方。《伤寒论》第386条云:“……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2]此处饮热粥是为增强药效,温覆取暖,以助中阳,使中阳得复,虚寒得祛。
  
2 监制药性,调补胃气
    粥乃五味所化,其性柔腻,一则可助药驱邪,二则可缓和药性,减轻药物峻猛之力。在粥的动用上可以看出张仲景顾护胃气、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如《伤寒论》第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之三物白散方[1]云:“……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三物小白散由桔根、巴豆、贝母3味药组成。方中主药巴豆,辛热有毒,专攻寒积。在用药过程中,如膈下不利则进热粥,取其温补中阳,助巴豆峻下积滞,逐水消肿;如利过不止则进冷粥,冷粥其性属寒,寒主收引,可减巴豆峻下之功。张仲景巧妙运用粥之双向调节作用以监制药性,此寒热配合可谓良策。《伤寒论》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胸胁有水饮积聚是为悬饮,十枣汤以芫花、甘遂、大蓟主之。其经文第152条云:“……若下少平凡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1]因十枣汤为峻下逐水方,且具有一定毒性,用该药后必伤胃气,故而得快下利后,以糜粥自养。因其性温和,不滋腻留邪,故可调补胃气,减少药物的持续作用,从而恢复正气。
    《伤寒论》第219条白虎汤证提到:“……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其中,取粳米煮成米汤以益气和中、顾护胃气,并可免寒凉药物伤胃。五苓散证中第77条云:“……上五味,……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五苓散是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的蓄水证,此处白饮指米汤,其意为补益津液,使津液渐复,与五苓散诸药共奏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之功。
    以上可见,张仲景用方遣药不仅严谨,而且注重服药方法、药后膳食调养、煎服方法、服药时间及次数、调护注意事项等。《伤寒论》粥、药并用的方剂中大都同时配合甘、平的粳米和大枣。甘、平药可入脾、胃二经以直接治疗脾胃病。正如后人所概括的酸性生津,甘以成之;辛药走散,甘以缓之;香药耗气,甘以补之;峻药伤人,甘以制之;寒热并用,甘以调之;益气补血,甘以助之。
离线jamesdon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3-14
引用好多原文啊,不过确实如此呢~留的一份胃气,便存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