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25569阅读
  • 51回复

[学习交流]针灸摘录与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博采众方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7-12
麦粒灸的介绍

灸的方法繁多,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和灸、雀啄灸等,间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豆豉饼灸、隔胡椒饼灸等。

麦粒灸是直接灸中的化脓灸或非化脓灸。临床上有用麦粒大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并直接灸到皮肤,称为麦粒灸。麦粒灸法为,取纯艾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先于施灸部位涂少许凡士林,趁其未干时,将艾炷置于其上,点燃。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剩下之艾炷夹去,换新艾炷施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一般每次灸5~7壮。麦粒灸艾炷小,灼痛时间短,相较于其它灸法患者更易于接受,常用于气血灸后不用膏药敷贴。麦粒灸对于虚证、寒证可温经散寒止痛,通过温和、徐燃的艾火可补益正气;对于实证、热证能温其腠理,使为邪气所闭的毛孔开放,通过“同气相求”而令邪热外出。孙德利等通过环磷酰胺小鼠模型,观察环磷酰胺化疗可使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著下降,第5~7天呈现持续低值期。采用天灸和麦粒灸,可以缩短化疗所致白细胞的持续低值期,提前恢复白细胞数,并且其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大幅度增加,并且发现与天灸比较,麦粒灸可显著提高血浆中下丘脑中β-内啡肽水平,从而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行调节,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马玲将54名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1组)及针刺加麦粒灸组(2组),治疗结果表明2组上下肢肌力治疗后均有提高(P<0.01);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上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下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2组疗法都能使肢体肌力得到提高,治疗组下肢肌力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1条评分
妙手仁心 贡献值 +5 - 2007-07-12
离线博采众方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7-12
从一则医案看经络辨证体系
从一则医案看经络辨证体系

经络辨证,作为与脏腑辨证并行的两大辨证体系,在内经时代已经比较丰富的应用于临床。重新发掘内经经络辨证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针灸临床,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现以一则医案为例,从一个方面具体归纳一下内经中蕴藏的经络辨证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对今天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王某,女,50岁,2006-8-11初诊
主诉:舌痛10年。
现病史:1996年开始,自觉舌尖疼痛,至夜及安静时加重。当时未与重视。近三年来,舌痛逐渐加重,位置走串不定,影响睡眠。经上级医院诊断为“灼口综合征”,与止痛喷剂,疼痛暂时缓解,但停药即作。后经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既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83年生产后,曾患下肢静脉炎,经中药治疗愈。
刻下症见:舌烧灼样疼痛,舌尖尤甚,舌体、颊内侧、上颌部走串样疼痛;疼痛在安静时及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疼痛得饮食可缓解。患者身体偏胖,性急易怒。饮食可,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可数日一次,夜寐不安。目干涩,耳鸣。脉两关上滑,尺沉。舌淡白,苔白腻,舌尖部略红,未见糜烂或出血点。

辨证分析:
将《内经》中涉及的所有与舌相关的经络系统内容总结后发现,经络系统中,与舌发生联系的有: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少阴络,足太阳之正,足阳明之正,足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目前仅重点考虑经和络的部分。

首先是辨经的问题:
与舌直接联系的经脉有二:足太阴,足少阴。
在循行方面:足太阴是“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是“循喉咙,挟舌本”。
在主病方面:足太阴“所生病者,舌本痛”;足少阴“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
相对而言,足太阴与舌的联系,以及对舌病的主治,对此病例而言,更为适宜。
另外,以络脉形式与舌的联系的只有手少阴络:
“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主病“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更趋向于舌在发音方面的异常。
三者相较,此例患者的病位在于足太阴经。

其次是判断病性的问题:
参考《灵枢 卫气》“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属于第四种,为在上之实证。
另:针刺疗法过程中,对病性的认识,常需要以针下手感的虚实作为依据。这点在诊断过程中很难得到体现。

经络辨证:病位在足太阴经,病性为实。
以上病位既辨,病性既明,接下来就是选穴和手法的治疗部分了。

选穴的问题: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表示舌本发生的疾病,其治疗当选足太阴之本穴--“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即今日之三阴交穴)为主穴治疗。
手法:主要由针刺腧穴时手下感的情况决定。

处方:主穴-三阴交,配穴-脾俞。

上面病案的诊治过程,大致体现了经络辨证的基本步骤,即:列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辨识疾病病位在于何经-判断病性虚实-确立临床选穴方案和针刺手法。

进一步分析上述步骤可以发现:
1 以内经为依据,列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是辨经选穴的基础;
2 辨经的过程,需要依赖于对经络循行、主治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3 选穴的依据,需要建立在内经中确立的多套治疗体系的灵活运用的基础上;
4 病性的判定,直接影响刺法;而病性判定的依据,除需根据病症特点外,还与医生的手下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在理论上探讨病性的问题显得比较复杂。
1条评分
妙手仁心 贡献值 +5 - 2007-07-12
离线博采众方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07-12
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
钟 蓝 来源:医天地——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


  关键词 灸法 作用机理 理论探讨
  中国图书分类号 R245.8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    灸法的药性作用(化学作用)

  1.1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    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 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2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杨氏[3]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3    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

  3.1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3.2 经络腧穴是否在灸法治疗中起到特殊作用呢?上述杨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物理因子与经、穴的特殊关系。虽然目前尚无艾灸的药化作用进入经络特殊传递途径的直接研究,但其它类似研究可证明这一特殊途径的存在。刘氏[4]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发现,在适当选穴的情况下行药物穴位注射,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同等或更强的药效,并认为穴注下药效的产生并非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是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这一不同于血循环的途径,就是经络的特殊途径。这一研究证实了经、穴特殊作用途径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艾灸的药化物质,通过穴位皮肤进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过此途径到达病位和全身,并较快地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认识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结果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灸法是临床常用治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人们对灸法的作用原理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尚需作更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钟蓝,女,46岁,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23年来一直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热爱中医事业,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大西基代.艾燃烧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2;14(3):60
 2.西谷郁子.关于艾的燃烧生成物中含有的抗氧化作用物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11(5):47~48
 3.杨华元,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探讨.中国针灸 1996;(10):17~18
 4.刘租舜,等.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5):33~35
1条评分
妙手仁心 贡献值 +5 - 2007-07-12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07-30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历史上,卓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多重视内功术的修炼,如华佗、孙思邈、马丹阳及杨继洲等,
近代则有承淡安、郑毓琳等人。通过内功修炼,可以更好地掌握针刺手法,因而取得理想的疗效。?
实际上,先人多称拳术为拳道,称医术为医道。拳道乃拳拳服膺之谓也,而医道也包含了医生的个人修养在内。《黄帝内经》中多称针灸之术为针道,对医生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如《灵枢·外揣篇第四十五》:“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授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浅深,杂合而为一乎?”,这里将针道与治国之道并提,可见对针灸医师要求之高。笔者认为:除一般的个人修养之外,为针者还应修炼武术内功。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十分强调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问题:“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认为“粗守形,上守神”。守形是指守刺法,守神则是指重视施术者的精神状态,进而体察病人的血气运行情况,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要求施术者进入气功状态,如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黄帝内经》反复申论治神与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这里所说的养身即指养生,包括内功修炼等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说明施术者不能满足于虚者实之,满者泄之的一般水平,应追求更高的治神与守神。古人并不一定相信鬼神的存在,但认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技术,则可收到神奇的效果,犹如神助一般。? 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其后又述吴普、樊阿从其学五禽戏的情况,而“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据王芗斋先生论述,五禽戏不仅是养生之术,而且搏击性亦颇强,实为武术的一种功法。?
华佗针术高超,被誉为针神,这与其修炼五禽戏是密不可分的。孙思邈为修炼内功的大家,并有许多论述,足见其内功之深。马丹阳本人即为道教人物,其练功自不待言,马丹阳十二穴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李时珍则更明确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说明练功后可体察经络的存在。杨继洲则以修炼周天功法为主,并在《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这些伟人都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手法,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除其手法独到外,究其根本,则亦与内功修炼有关。郑老先生认为针刺与内功相结合,不仅进针无痛,而且易于体察针下气感,易于得气和气至病所,疗效高于单纯针刺,并告诫学生:许多身怀绝技的针灸家都是有很深气功造诣的。?
近代著名针家黄石屏先生即提倡布气针刺,他说:“吾始习少林运气有年,萃全力于指,然后审证辨穴,金针乃可得而度也。”《金针秘传》记载黄氏为袁世凯治愈头痛之经过时说:“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第一针刺入,袁即头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抉肠胃而下。”相信若非黄氏能“运针贯于气功”(见《霍元甲与神针黄》),是难以出现如此针刺反应的。
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先生,亦十分强调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曾论述道:“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在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的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气,针效果然大增,所以在1935年从日本归来办针灸讲习所时,在课程中加入了练气练针一课。”“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与我神交多年……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以前有点穴术,完全凭他平素练习的指力,能在不知不觉间,在别人要穴上轻轻地按上一按,即能使人受伤,甚至死亡。”?
承淡安先生为使学生重视内功修炼,曾托名紫云上人,以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重要性:“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蒲团,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学生修炼内功之后,疗程明显提高。?
针灸大家贺普仁老先生,年轻时起即练习八卦掌,今年逾七旬,仍每日练功不辍,一个下午诊治八十余人,连续工作五个多小时,仍精力充沛。当笔者请教练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时,贺老说:练功后首先是指力增强,这对针刺手法练习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进一步则可培养自身之气,通过针体及手法,可驱赶病人体内邪气,从而显著地提高疗效。?遵先辈之指示,笔者早在80年代即开始练习各种气功及武术,最后发觉大成拳实包含了武术与气功之精华,遂于83年正式拜在王选杰先生门下,一直潜心修大成拳内功,并移力于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终于悟出了“神光内莹,意在针先,以意领气,气至病所”的针刺要领。?
大成拳内功基础功法主要是桩功,初学者可练浑元桩一式:身体自然站立,一如太极拳之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可呈外八字,双手指至胸前,曲肘环抱,两手各似抱一气球,全身则如浴水中,体会舒适自在之感觉,久之则物我皆忘,似与天地熔为一体。笔者一九八九年在日本关西气功协会总部授功时,参加者中即有不少针灸师及针灸学家。久练此桩则指力渐增,临床运用有不可思议之妙,无论是进针无痛,还是体会针感乃至于使气至病所,都会有长足之进步。?
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作用,并不是忽视手法的重要性,而是要求针刺手法更熟练。实际上,内功修炼对针刺手法的掌握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内功术与针刺相结合的特点是:神意气力的有机统一,使施术者能更好地体察针下感觉,驾驭经气,以达到“上守神”的高深境界。? 在针刺之剌,施术者要首先进入练功状态:“心无外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运气于指,然后再行针剌。“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行补法之时,除用向下向内的指力之外,意会将正气注入病人体内,取虚者补之之意也;行泻法之时,除用向上向外的指力外,意念以自身的功力将病人的邪气从其体内驱除,取“实者泻之”之意也。实际上,具体意念的运用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与施术者所练功法有关。?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一般针灸医师的指力离内功针剌的要求相差甚远,故易造成疼痛,尤其是欧美,较东方人更为敏感,也较为娇气,若无良好的指力,则较难取得理想疗效,但若能做到无痛进针,则容易取得病人的配合,笔者在欧洲从事针灸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此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故除了内功修炼之外,指力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人体的手足及面部的痛觉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某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及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等,往往会出现痛觉过敏的现象。部分病人因惧怕疼痛而中断治疗,有的病人开始即因惧针而拒绝针刺,使得一些针刺适应证失去了治疗机会,殊为可惜,所以无痛进针法有其特有的临床应用价值。?
所谓无痛进针,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进针无痛是不现实的。故我们所说的无痛进针是指相对无痛,病人在接受针刺时虽感到针体刺入,但并不感到痛苦,同时加以心理暗示或转移其注意力,甚至使其不知针已刺入,因而消除了对针刺的恐惧。面部等处虽然痛觉敏感,但因其皮肤较它处易于进针,也为无痛进针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才能做到无痛进针呢?首先要求基本的针治手法纯熟,指力深透。具体进针方法是:运力指端,凝神定意,利用手腕的抖动,使针迅速剌入皮肤,在剌入的瞬间,使其呈螺旋状进入,术者应周身松和,不可有丝毫僵紧处,使动作完成协调自然而迅捷,随心所欲地控制剌入的力量大小、针剌的深浅,准确无误地刺入选定的腧穴。此种针法使用的针具宜稍短,一般以一寸以下为宜,为便操作时得心应手。如何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基础练习是首先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上练针。初学者可用纸团,进而选用较薄较软的橡皮,再选用较硬较厚的橡皮练习进针,同时选用废胶片,软木塞及各种皮革练习,以模似不同的人体组织,逐渐增强自己的指力。?
以上的练习到一定时间后,则指力、腕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但距无痛进针尚有较大的距离,若要进一步提高进针水平,则应进行内功修炼。主要是中国武术内家拳法的练习,如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及大成拳等。通过武术中的桩功、试力以及推手、发力等修炼,使术者真气充盈,并可随时运气指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在用意不用力的情况下,内劲透达指端,并通过针尖作用于人体。可以想象,通过控制运用武术内功所产生的爆发力,以针尖作用于人体,刺入过程自然快而无痛。武术内家拳法讲究螺旋力,其特点是力量深透和方向稳定,这与子弹的运动轨迹有类似之处,所以在进针的瞬间是呈螺旋状刺入的。在针刺之时,要求术者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周身放松,沉肩坠肘,气贯周身,运力指端。以武术的轻微的发力动作,轻松自然地将针刺入人体,病人多无痛感。若属轻刺激,则可如此留针,亦可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各种手法。 如是则可更准确地取穴及运用各种手法,“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指左手取穴要体会按压穴位的反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这样再进针则易得气,进而做到气至病所。?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基础,而气至病所则可显著地提高疗效。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气至病所针感的产生,一方面与病人对针刺的敏感程度有关,更主要的则是由施术者决定的,如手法熟练、取穴准确等。若有内功修炼基础,如修炼大成拳内功,则可促进感传的产生,因而取得满意的疗效。所以,若要做到气至病所,首先要针刺手法熟练,做到无痛进针,所谓“如蚊虻止”。以免因进针疼痛造成病人紧张,影响感传的产生。只有手法熟练,才能运用各种手法,促进得气的产生,进而做到气至病所。?
在手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则要求做到治神、守神及以意和之。治神主要是指施术者要控制病人的“神”,亦即精神状态,使之朝着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转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守神则是指施术者在针刺之时要精神内守,如是才能体会到针下之虚实,气血之有余与不足,进而控制针刺的感传,以调节气血,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以意和之)的目的。而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的修炼,与以上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推手对人的控制与针感的控制亦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真正做到气至病所及治神与守神,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确实不易做到。而内功修炼则可大大地缩短这一过程。?
关于气至病所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取穴,二是邻近取穴,三是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如太阳穴痛取太阳,耳疾取翳风、听宫,胃痛取下脘等。此种情况较易操作,得气后稍加刺激,便可使气至病所,故许多病种都首选局部腧穴。邻近取穴,如目疾取风池,痛经取次 等,其针感分别要求抵达眼球及小腹,较单纯局部取穴效果要好。远道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太溪等,由于路线较长,跨越关节较多,针感传导遇关节处易阻滞,但若以大成拳内功为基础,则较容易做到气至病所。?
近年来,笔者运用内功针刺术治愈了许多疑难病,尤其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病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许多患有喘疾之人停用了激素等药物,重新开始了新的人生。其它如颈椎病、糖尿病、牛皮癣及小儿多动症等病症,运用内功针刺法治疗,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
按摩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在《周礼注疏》中,记载有战国时代名医扁鹊的事迹:“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据史书记载:而扁鹊是可看见墙对侧之人的,相当于现在所谓的透视功能,这也说明其是内功修炼者。《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的内容很多,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脾风,发瘅(疽),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素问·离合真邪论》有“推而按之”的记载。《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说的是针刺与按摩并用之法。?最早的按摩专著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惜其书早佚,而在后世的医书中,多有按摩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针灸大成》及《医宗金鉴》等。?
在古代医事制度中按摩医生定有职称,如《隋书·百官志》有按摩博士二人,《旧唐书·百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二,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教之”,《新唐书·百官志》:“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另据《唐六典》记载:唐太医署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并有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至宋代曾一度废除按摩科,使按摩仅流传于民间,但正骨及小儿推拿则有较大的发展。在明太医院的十三科中,仍专设按摩一科。?
唐代为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传播国外。约在一千年前,中国康富所著的按摩书籍传入法国,法文中称按摩为Massage,实源于汉代口语摩挲(按摩)。而其后的英德文等都沿用此名,日文则与按摩之名并用。?曾有多名欧美及日本按摩师来访,在相互切磋技艺过程中,发觉其技艺与我国按摩亦有相同之处,或古今相互交流之故。然其因无内功修炼基础,故指力不深透,治内科病者亦少,多注重肌肉的放松。而其脊柱复位手法之轻巧,确有独到之处,令人叹服,盖与其精通解剖力学不无关系。?
关于医者个性及练功对疗效的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解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以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等,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痛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曰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其中,要求按摩者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说明对手之劲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故无武功之人则很难做到。而内科病的点空按摩治疗则与针灸者的要求一致,这与练功放松入静修心的练习是相符的,故针灸按摩之术须以武术内功为基础。?
针灸先辈赵缉庵先生,十分强调针刺与指针按摩术的结合应用,除针灸著作外,尚有文学、史学、兵书及武术螳螂拳著作,观其遗像,颇有威武之仪,并有以手运气之论。在《指针按摩术》中论述道:“指针,按摩术也,载在《内经》,而其法失传,故后世鲜有深的其用者。其实按摩诸术,与金针之迎随补泻无二理,人身三百六十五骨节,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各有交会起落上下升降之路,人必深知经络脏腑气血往来顺逆之道,而后能以手运气,以针代针,闭者为之开,聚者为之散,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也,且按摩与金针并行不背,金针取效速而暂,按摩取效缓而时久。分言之曰金针,曰按摩 。合言之,则用金针者不能离按摩,行按摩者不能背金针。二者兼施并用,但视病情何如耳。未用金针前先施按摩,以活动其气,而针之行气愈灵。既用金针后再施按摩,以继行其气,而针之收效愈速。是按摩诸法,实未用金针前之先导,又为既用金针后之继援也。”?
笔者每于诊察病人及循扪经穴之时,检查之中寓以点按之意,未行针刺而病人诉症状减轻,实则检查与治疗亦可同时而为也。且一旦手下有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则可按《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理论,达到“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的高深境界。因为此段是论述“圣人之治病”的,若无内功基础则不易的把握其内在规律。?
1条评分
博采众方 贡献值 +5 谢谢提供信息 2007-07-30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07-30
经筋的多种针刺疗法
一、针刺“消灶”疗法概念及历史溯源
针刺消除经筋病灶,系指运用传统医学的多种针刺疗法,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施治,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
追溯针刺“消灶”疗法之源,始于中医经曲《灵枢经》。《灵枢·卫气》云:“能知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六腑之气街者,知解结契绍门户……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上述经文所言的“知病所生”、“知解结于门户”、“知标本”等,说明经筋疾病,除了需要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标本之所以外,还要有把病症“解结”于门户的有效方法。六腑气街,是气血出入流行之要道,气街发生病态,出现“结”的病征,要刺去其邪,疏通经络,谓之“解结”。由此可知,以针刺疗法,消除“结灶”,是中医经曲提出的针刺“消灶”疗法的重要方法。
二、针刺“消灶”疗法与常规针灸疗法的异同及其主要特点
我国的传统针灸疗法,以经脉的生理及病机的理论作为诊疗基础,根据经气之所出、流经、注入等,确定井、荣、输、原、经、合的刺治穴位。这些穴位,依据“四根三结”理论,皆定于肘膝“四关”以远。此外,有脏腑的胸穴,有募穴、部穴、交会穴、天应穴等。在实施治病中,采用循经取穴、他经取穴、上下取穴、远近取穴、经验取穴、寻找特效穴等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完整,实施方法灵变,讲究手法艺术,优点甚多,疗效显著,成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医术流传于世。
经筋针刺“消灶”疗法,是在经脉针刺疗法基础上,针对经筋结构、生理病理及病机,尤其是针对经筋“结灶”形成,需要进行“解结”治疗的特点,而发展形成的经筋针刺疗法,它的“筋与脉并为系”及实施原则、针刺手法艺术等,与经脉针刺疗法没有绝缘区别。但其主要治疗对象,是经筋的病症;其主要直接施治的部位,是经筋“病灶”;其任务,是“消灶解结”。具有施治目标明确,直达病所,效力集中,消灶力强,善于“解锁”,起效快速,疗效巩固等优点,基本体现“特效穴”群体的特性。
三、针刺消灶疗法实施要素
实现针刺疗法的优点,心须做到本疗法的实施要素。
(1)贯彻“以灶为腧”的施治原则:“以灶为腧”,即以经筋“病灶”作为施治的腧穴。它来源于中医经典《灵枢·经筋》篇。《灵枢·经筋》在叙述十二经筋循行途径、病症表现之后,对经筋病症,均明确地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燔针劫刺,即系使用火针施治,驱寒散邪;以知为数,及以病者感到疼痛为施治的量度;以痛为腧,即以痛点作为治疗的穴位、部位。
痛,系病者的感觉,属经筋病变的一种临床表现症状。经典“以痛为腧”,明确了疼痛点作为施治穴位的原则。“病灶”,属病症阳性体征表现,作为施治腧穴(部位)治疗原则。
“以灶为腧”的施治法则的优点是:①具有施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施治直达病所,得气显著,起效快速的特点。②具有医者与病者统一认定的客观指征。当医者以针刺达治疗“病灶”时,医者的针感同病人的感觉同步出现。它同“以痛为腧”刺治法,只依赖病人主观感觉为凭,显然具有疗法的区别。③“以痛为俞”,由于病者的痛感差异,痛点可能是病症之标,亦可能为本,缺乏固定的治疗穴位,常规疗法难以确立,而“以灶为腧”法则,则具有病灶定位的规律性,便于常规施治。
(2)因灶行针:“以灶为腧”,具备施冶直达病所、效力集中、疗效显著等优点。为实现针刺直达病所的需要,用固定病灶而行刺治,具实施经筋疗法又一要素。
固定病灶,常用方法:①掐持固灶法。用左手之“指合力”,将病灶掐持,右手持针行刺。②握捉固灶法。以左手“指合力”,将病灶紧握,并稍提起,为行刺方便,施之安全。③指切固灶法。运用左手“指合力”,以拇指尖,切压病灶,起固定病灶作用,而行针刺。本法适宜于肌筋较薄部位的病灶施治。④按压固灶法。运用“指合力”,用拇指指腹按压固定病灶而行刺治。本法适宜于肌筋较丰厚部位的施治。⑤推按固灶法。运用“指合力”,以拇指指腹推按病灶,并固定于方便及安全的刺治部位,而行刺。
(3)局部多针:局部多针,系指对施治的病灶部位,施以一孔多刺(3~5),刺及不同的部位,施行多种不同手法施治的针刺疗法。这是出于经筋病灶一般范围较大的需要。实践证明,它是适应于经筋病症治疗的有效方法。
局部多针施治量度,应当因人、因病、因症、因部位而定,采取灵活掌握方法,一般的某一局部施以3至5 刺为宜。
(4)“根源病灶”与“连锁反应病灶”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休机能调节相结合:“根源病灶”,系指引起病症形成的主要病灶;连锁反应病灶,指根源病灶引起的继发性病灶。治疗经筋病症,对前者称为“消灶根治”,对后者称为“消灶解锁”。两者结合治疗,但有侧重,有时治本为主。标急者,解锁于先。
局部治疗与整体机能调节相结合,指局部病症专致的全身机能变化,要作同时调节;反之,某些经筋病症是全身机能失衡所引起,诊疗施治时,要作全面的检查诊察,做好既看到局部,又要明了全身机能,全面治理。
(5)针刺消灶疗法手法要求:与常规针灸疗法比较,针刺消灶疗法着重于要求下列几点:①固灶行针,快速进针,一般不留针。②对病灶局部施行多针疗法,但要行针有次序,轻重有区别,深浅要得当,操作细致,安全施术。③针刺达灶,“得气”显著。④两手配合、动作协调。⑤随着施针术的需要,变动医者与病者体位,做好针刺到达病灶的协调。
(6)常用的“消灶”疗法针术析解
1.腧刺法:腧刺法,即于腧穴的位置进行施针。按照经筋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需要,选择具有“结灶”明显的腧穴,施以“消灶”针术的治疗。
2.经刺法:经刺法刺治,即于以触诊“查灶”检查,发理经筋病症沿着经筋循行线,形成线形病灶(一般呈索样变化)情况下,采用经线“消灶”治疗的方法。经刺疗法,以经筋循行的经筋线施治为主,有单经刺疗及多经病变同时刺疗的方法。施治时,分段于经线“结灶”最显著部位行刺,做到行刺疏密度适宜、重点解决、分次施治、逐一而决。
3.经穴区带刺疗法:经穴区带刺疗法,系按照“经穴区带”检查,发现经筋病变呈区带性阳性病征时采用的刺疗法施治。经穴区带疗法具有良好的“解锁”功效,同时对“心胸相引”的胸气街病症及腹气街病症,均具有满意的效果(详请参阅经穴区带图示)。
经穴区带刺疗法,要分明带根与带未的关系,进行刺治。颈部、胸腹及四肢,其带根均于上部与背侧,带未呈斜状的散布,要将重点施治放在带根的“病灶”,以消除“病灶”对带根的紧弦性压迫,而起治疗效果。
4.内脏皮肤敏感反应灶区刺疗法:内脏病变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区带,是疾病临床表现的特殊形式;采用过敏区带的皮层调节治疗,对于脏器疾患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疗法的施治步骤,首先是按照图示(详见附图),查出相应的过敏区,然后于过敏区进一步运用经筋查灶法,检查阳性结灶,再于过敏区的“结灶”作针刺施治。施治的方法,按“消灶”法处理
5.经筋“病灶”刺疗法:经筋“病灶”,系指筋肉系统发生病变时,于躯体呈现的“筋结”阳性体征。以针刺方法,对经筋病灶刺治,能使病灶消散。临床实践表明本刺治法对经筋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它的效果超越于一般的针刺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其原因可能同下列因素有关。
经筋“结灶”可能是经筋病症的“征结”,是产生经筋病临床症状的主因;通过针刺“消灶”疗法,消除病灶产生的压迫,获得临床症状的消除。
经筋“结灶”,临床可能产生系列性的牵拉反应症状,以针刺“消灶”后,牵拉反应症状消除。
经筋病灶的形成和存在,不仅只对经筋系统本身产生影响,而且对干周围组织,亦可发生影响,构成牵连性反应;消除了经筋“病灶”,牵连影响反应随之消除。
经筋病灶的疼痛,由于机体保护性反射,造成“四维相代”继发性经筋损伤;消除了“病灶”,继发性损伤获得康复的条件。
经筋病灶的存在,对整体机能发生影响,消除病灶给全身机能免除病灶刺激,具有调整机能调节作用。
经筋病灶刺治疗法,对不同部位的病灶及不同病灶性质,作灵活多变的刺泪方法。以“实施要素”的总要求下,对不同区域性病灶,应采用不同的刺治方法。例如,刺激颞筋区的病灶,针对头皮薄而紧的特点,重点于对颞上线、前颞肌筋、后颞肌筋、小皱眉肌筋及颧肌筋膜,查灶刺治,并以点刺为主的消灶方法;对肩部筋区的“消灶”刺治,则针对本区域肌筋的分布、肌肉丰厚等待,煮,采用掐持与握提固灶方法,对岗上肌筋、斜方肌肌筋,及小菱形肌肌筋等,列为“消灶”刺治的重点,常用的是以“移行针刺法”。
6.点刺疗法:点刺疗法,即对施治区域,采用针尖的点刺,达到治愈病症的一种刺治方法。本疗法具有灵活使用的优点。按照不同施治部位要求,及运用的方法不用,点刺疗法常用以下几种。
皮外移行点刺法:常使用于额筋区,股外侧筋区等部位的施治。手持短针,于施治部位,作皮外移行点刺治疗。均不留针,轻点而过。用于治疗病变较广泛而浅表者。
单针一孔持续点刺法:常使用于眶膈筋区、耳筋区等的点刺治疗,手持短针,于左手配合固定病灶下,施以单针刺入、固定位置的雀喙点刺手法。
单针移行点刺法:常使用于皮肤疏松可移的施治部位,于施治部位入刺施治病灶一针之后,将针尖移至皮下,左手转动新的病灶,对准针尖,右手持针,再向新的病灶刺治。本刺治法注意点是持针宜平稳、垂直,不宜于皮下移动针尖,以免伤及其他组织。本刺治法,起到单针一孔多点刺治的作用,是消灶疗法的常用手法。
7.关刺疗法:关刺疗法,是中医古代的经验刺疗的方法之一,对于治疗经筋病症,具有卓著的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直,无实无虚”。《灵枢·官针》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尽筋头,是经筋病症之好发损伤部位。本疗法直接刺达病左右尽筋头,比“腧穴”刺治法具有直达病所的优点;比刺治肌腹,作用更大,根治效果理想,病愈彻底,遗留后患极少出现。实施本疗法的关键,首先是要熟悉肌筋的起始及附着终点,针对附着点进行查灶、消灶。施治方法,按经筋“消灶”疗法手法实施。
临床常运用本疗法治疗寒痹、着痹、骨痹。此三痹的特点,一是病位固定,二是疼痛剧烈,三是病情顽固。现代医学研究认定,针刺疗法具有镇痛、消炎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关刺疗法,直达病所,镇痛作用显著,消炎作用强,可能是本疗法治疗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
(8)三刺疗法:《灵枢·官针》云:“所谓三刺……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
经筋消灶疗法的三刺疗法,首刺透过皮肤,二刺刺达肌筋膜,三刺刺及肌筋肌束之“结索”。本疗法适宜于刺治经筋“病灶”面积较宽的部位。
(9)豹文刺疗法:豹文刺疗,是古代经验刺治之一。本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前后针之”,二是“中脉为数”(见《灵枢·官针》)。经筋消灶疗法中豹文刺法的特点之一,是以刺及经筋病灶为主要目的,适宜于治疗棱形的经筋病灶。
(10)输刺疗法:《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内,以取骨痹。”本疗法以直入直出的刺治方法,在固定病灶下,深达骨膜,用于治疗固定性的“病灶”点,如颈二横棘突、腰三横棘突、肋骨结节、下颌头等。
(11)分段刺疗法:经筋“病灶”的分段刺疗,是根据经筋具有延续性“筋结”的特点而设立的施冶方法。它适应干连锁反应、多经并病的使用。临床上常应用于颈臂、背腰及大腿后侧线形经筋病灶的治疗。根据病灶的长短、部位特点,作分段“消灶解结”疗法。各段落“结灶”的针刺方法,仿上述诸法施行。
(12)穿刺式针刺疗法:所谓穿刺式的针刺法,是根据深部肌筋病变治疗的需要,仿效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的穿刺方法,在充分掌握解剖知识,确保安全前提下,施行穿刺式针刺治疗。常用于岗上肌筋、额腰肌筋、梨状肌筋等病变的施治。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7-07-30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 卷一


--------------------------------------------------------------------------------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回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七情伤 上损是 归脾汤 二阳旨 下损由 房帏弥@@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 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闷 寓意存 补金匮


--------------------------------------------------------------------------------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痛不通 气血壅 通不痛 调和奉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 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他标剂 忘本根


--------------------------------------------------------------------------------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淫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术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凉

医学三字经 卷二


--------------------------------------------------------------------------------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白虎汤 静而得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思
方两出 大神奇


--------------------------------------------------------------------------------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麴查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相搏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仿佛 小柴胡 小肠谓 吴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 痰积锢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膏石劳 气与血 五淋汤 是秘诀 败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肾气咽
点滴无 名癃闭 气道调 江河决 上窍通 下窍泄 外窍开 水源凿 分利多 医便错
浊又殊 窍道别 前饮投 精愈凅 肾套谈 理脾恪 分清饮 佐黄蘗 心肾方 随补缀
若遗精 另有说 有梦遗 龙胆折 无梦遗 十全设 坎离交 亦不切


--------------------------------------------------------------------------------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寒筋水 气血寻 狐出入 颓顽麻 喘治气 景岳箴 五苓散 加减斟
茴香料 着医林 痛不已 须洗淋


--------------------------------------------------------------------------------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蚘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基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 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鍼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月信准 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渐迟至 重桂姜 错杂至 气血伤
归脾法 主二阳 兼郁结 逍遥长 种玉者 即此详 经闭塞 禁地黄 孕三月 六君尝
安胎法 寒热商 难产者 保生方 开交骨 归芎乡 血大下 补血汤 脚小指 艾火炀
胎衣阻 失笑匡 产后病 生化将 合诸说 俱平常 资顾问 亦勿忘 精而密 长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汤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轶 内十方 皆法律 气后篇 有神术
小柴胡 首特笔 竹叶汤 风痉疾 阳旦汤 功与匹 腹痛条 须详悉 羊肉汤 污痛諡
痛满烦 求枳实 着脐痛 下瘀吉 痛而烦 里热窒 攻凉施 毋固必 杂病门 还熟读
二十方 效俱速 随证详 难悉录 惟温经 带下服 甘麦汤 脏燥服 药到咽 效可卜



--------------------------------------------------------------------------------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淫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惟同志 度金针
1条评分
博采众方 贡献值 +5 谢谢提供信息 2007-07-30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7-07-30
什么是针灸减肥法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调理肥胖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应用针灸减肥,其机理主要是调整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常用的针灸穴位在梁丘穴、公孙穴、内关穴等。针灸减肥对20~50岁的中青年肥胖者效果较好。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体发育比较成熟,各种功能也比较健全,通过针灸治疗,比较容易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针刺后能够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从而减轻饥饿感,达到减肥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厌食、口渴、大小便次数增多、疲劳等反应,这些均属于正常现象。因为通过针灸治疗,机体的内在功能不断调整,促使新陈代谢加快,能量不断消耗,而出现一些临床症状。等到机体重新建立平衡,这些症状就会消失。针灸减肥的效果与季节、气候都有关系。通常春夏见效较快,秋冬见效较慢。这是因为春夏两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自然排泄通畅,而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针灸中,患者出现眩晕、疼痛、恶心等症状时,属于针灸的不良反应,应立即中断治疗,防止发生危险。 
 
  针灸减肥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因此受到很多肥胖者的欢迎。目前临床多采用耳穴埋针法和中药耳穴埋压法。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点。⑴ 辩证取穴:应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穴位。如食欲亢进、易饥饿者,应首选胃经;如体态虚胖、动则气喘,可选择肺、脾二经;如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应选择三焦经。⑵准确定位:治疗找穴时,最好应用耳穴探测器或探测针在耳穴区寻找最佳敏感点,然后将针对准敏感点,准确压入,固定牢靠,轻轻揉压直到有明显的酸麻胀重的得气感为止。⑶ 严格消毒:整个操作过程应做到严格消毒,所有的针和器械均应浸泡在75%的酒精或消毒液中备用,防止发生感染或污染。⑷ 定时按摩:埋针后,应在餐前半小时、两餐之间、晨起和晚睡前都要进行按摩,每餐按摩15~30次,按摩时手法宜轻柔、用力均匀。⑸ 增加运动:治疗期间配合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会使减肥的效果更明显。 
 
  除了针灸法外,足针和耳针法对减肥也有一定疗效。其中耳针疗法应有尤多。祖国医学认为,耳朵与全身经络脏腑关系密切,通过对耳朵上不同穴位的刺激,可达到调节全身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耳针疗法的具体内容包括耳穴针刺、耳穴按压、耳针压籽等。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7-07-30
现代女性针灸减肥
追求形体美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白领女性为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非常重视保持良好的形象。因此,女性不仅在健身行列里担任了主角,也成为针灸减肥的绝对消费主力。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杏林苑”美容中心针灸减肥专家朱韪告诉记者,目前针灸减肥的消费者中,女性占了99%。杏林苑每天都要接待七八位做针灸减肥的消费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最多时曾经一天接待15人,后来只好控制每天的人数。一般每天每次针灸时间在半小时左右。

  朱韪告诉记者,由于针灸减肥一个疗程一般在1000元以上,因此选择针灸减肥的消费者多是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白领女性,其中又以20岁至40岁的女性为主。护国寺中医医院有关人士表示,产后妇女和绝经期妇女也热衷做针灸减肥。记者采访数位消费者后得知,这些在银行、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媒体工作的白领由于应酬多、饭局多以及经常从事脑力劳动、体力运动较少等原因容易发胖,但同时又因为工作要求必须保持良好形象,因此对各种减肥方法尝试较多。

  不少消费者是告别减肥药后来针灸的。有减肥经验较多的女士表示,减肥药虽然减重效果明显,但副作用也很多,例如大把掉头发、头晕、恶心、腹泻、月经不调等。而针灸减肥则相对安全可靠。针灸减肥专家朱韪告诉记者,针灸减肥没有副作用,除了心理上“怕针”的人,几乎没有人不适合针灸减肥。

  记者采访中发现,“针灸减肥”不像有些健身中心那样承诺“多长时间减多少斤”。护国寺中医医院有关人士表示,针灸减肥的效果必须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来决定,因为造成肥胖的因素非常多。她并不讳言“有的人能减十公斤,也有的人可能只减一二公斤。减重所需要的时间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越胖的人减肥效果越明显。如果是单纯性肥胖,针灸减肥后能明显减重,如果有内分泌问题,单凭针灸可能效果较差。

  此外,该人士补充,针灸减肥还必须配合饮食及生活起居方面的调整,因为肥胖大多是生活习惯不合理造成,例如不爱运动、嗜睡、吃得过多等。因此大夫会对前来做针灸减肥的消费者列出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相关规定”。针灸减肥专家朱韪介绍,这种规定并非让消费者一味少吃,相反,一个人每天摄入的能量如果少于1000卡路里,会使心脏和动脉内胚细胞受损,所以不能一味节食,而是注意摄入蛋白质,少吃糖、油炸食物等
1条评分
博采众方 贡献值 +5 女性同胞感谢你--- 2007-07-30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7-07-30
5种常用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在古籍医着上虽然并没有记载,但近来在临床上以针灸抑制食欲达到减重的效果,基本上已获得肯定,尤其不适合以开刀或药物急速减重的人,传统中医的针灸减重方式,其实是不错的减重法。 

  至于一般常用的针灸减肥方式,著名医师吴大鹏说,下列5种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四、芒针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五、艾灸 
  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吴大鹏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7-07-30
天灸法
又名自灸,早在宋代民间就有应用,如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中就有记载,近代又称为发泡疗法。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发泡的治疗方法,因其发泡如火燎,起泡后如灸疮而得名。民间常用的天灸法有以下几种。
   (一)白芥子灸
   白芥子适量研末,水调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介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白芥子油,因此外敷皮肤局部有充血发泡的作用。
   (二)斑蝥灸
   斑蝥是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螫的干燥全虫。辛、寒,有毒。斑蝥(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其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民间用其刺激发泡作用,治疗多种疾病。可治风湿痹痛、冲经痛等。如腰背部、四肢关节的风湿痛及肋问神经痛、三又神经痛等;还用于面神经麻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治疗。斑蝥有毒,皮肤也能少量吸收,经过肾脏排泄,肾脏病患者禁用。
   (三)蒜泥灸
   用紫皮大蒜捣研成泥,将其敷在一定的穴位上,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目的。如敷合谷穴主治扁桃腺炎,敷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治疗喉痹。大蒜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引起发泡,且紫皮蒜较白皮蒜作用强。
   (四)吴茱萸灸
   将吴茱萸研成粉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穴位,一般1日换1次,7次为一疗程。外敷双足心治疗高血压,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敷脐可以治消化不良、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及虚寒久泻等,有较好的疗效。
   (五)毛茛灸
   毛茛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辛、温,有毒。毛茛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主要成分为原白头翁素),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民间常将其作为天灸之剂。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敷于膝眼穴,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刺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盖,治鹤膝风。
   (六)旱莲灸
   用鲜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目的。如敷大椎穴发泡,主治疟疾。
   (七)蓖麻子灸
   蓖麻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辛、平,有毒。取蓖麻子适量,去外壳,捣烂外敷,如敷百会穴治子宫脱垂、脱肛;敷足心治难产及眙衣不下。
   (八)甘遂灸
   甘遂苦甘、寒,有毒。将甘遂制成粉末外敷,如敷大椎穴治疟疾。
   (九)药物敷灸
   药物敷灸,又称药物敷贴,与天灸不完全相同,药物敷灸虽然用药物外敷穴位,形式与天灸同。但一般不发泡,是利用药物的药效发挥治疗作用。通常药物敷灸选择的药物多为辛香走窜,具有一定刺激穴位、皮部的作用,因此亦将之作为灸法的一种。由于选用药物不同,功用不同,适应范围广泛。
1条评分
博采众方 贡献值 +5 谢谢提供信息 2007-07-30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行儒,修道,德释,谋兵,法阴阳,顺天地。论从天文地理人事,娱以琴棋诗画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