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28466阅读
  • 898回复

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   让中医学一直沿着实证研究的道路迈进 !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70  发表于: 2011-04-29
作者:让我吃口饭 回复日期:2011-04-21 22:10:14 
  现代中医一定要融入医疗系统。进行创新。
  ——————————————————————————————
  这是中医发展的正确途径。
只看该作者 871  发表于: 2011-04-29
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访谈之二
要纯中医,还是新中医?——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中国中医药报

□ 常 宇  本报记者

  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传统的“纯正中医”还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中医”,这是中医教育绕不开的结。有人对现今中医教育的一个不满就是,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丢弃了传统,严重西化。很多中青年中医,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临床经验欠缺,对中医信心不够。现在的中医药人才大量时间在学西医知识;注重实验,轻视临床;重西医概念,轻中医特色。一些人指出:在很多中医高等院校中,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比例为“四六开”、“三七开”甚至“二八开”,其中小部分时间是学中医,大部分时间在学西医。
  对此,多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的翟双庆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纯中医与新中医——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
  翟双庆认为,从中医药发展历史来看,中医药学科并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她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均汲取了当时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到今天,若将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有关学科内容完全拒之门外,或都不去了解,很难令人想象。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希望聘用具备较多西医知识的临床人才,如果中医药教育机构培养较多纯正的中医药人才,就会造成纯中医人才难以就业的困境。但是,如果中医药院校学习西医内容偏多,就会失去其中医的特色。因此,人才培养也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中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纯中医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单位,能否胜任现代化病房的工作,能够保证对一些急症处理不出医疗事故,即使是开个体诊所的话,这样的纯中医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过医师资格的考试,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体,同时开设西医课程作为辅助,丰富中医专业知识结构,多学科协作,协调发展,在医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有一些人对中医教育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丢弃了传统,变得中不中,西不西了。其实这与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有关,也与现今大环境的诸多因素都有关,我们还希望现代社会给中医师提供生存环境和成长机会都能宽松一些。

  ◆社会环境与需求——影响新中医培养的目标
  翟双庆说,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服务。目前,国内的中医院建设大多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按照西医的规则,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而大多数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又不在医保之列。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对西医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当前各中医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中医药为主,同时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局面。
  现行医疗模式中,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还保持着中医特色,但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制度与政策保障、生存条件、人才成长环境等并非健全与完善,尚未形成吸引中医学生就业的引力,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院校教育。
  我们不希望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而现在政策的导向很明确:职称、科研、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对中医的要求反而不明确,使中医无形中倒向西医。学生们即使在校园里西医课程学得不多,那么工作以后也得“恶补”一番。

  ◆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新中医水平提升的关键
  翟双庆指出,近五十年来,各类中医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中医药学生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不广,缺乏良好的思维方法等,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缺乏,对传统哲学学习不足,导致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的漠视,从而出现了一些不了解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不识繁体字,不懂句法常识,对中医四大经典认识肤浅或错误的中医师、中药师。
  中医药文化素质是衡量现代中医药人才水平的关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医药学,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意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已成为东方科学思维的典范。传统的医药学典籍均为文言著述,古代行医者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综合知识对于中医诊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掌握,需要通过文化陶冶作为铺垫。另外,根植于古代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下形成的中医医德观要求医生行医以诚,治病救人,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先导、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教育活动已成为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美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从事医学工作的能力。目前西方医学教育实行的是以培养临床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临床是中医学发展的直接基础,只有通过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模式、掌握前人经验,熟练临床诊断方法、诊疗技术。因此,在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身处医疗实践与社会服务中,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实际训练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操作能力等是极为重要的。

  ◆西医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新中医适应社会的必要保障
  翟双庆说,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课程设置比例是6:4。学校强调不仅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方能适应我国的国情。
  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医学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设想一下,如果你找一个血尿常规化验单看不懂、X线片、CT片都拿倒了的大夫,你能放心吗?另外,中医院校培养的是大学生,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计算机也不会操作,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了解,英语一点不会,还可行吗?中医、西医各有特色,治疗各有所长,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知识,发挥中医特点。全部采取“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还是那句话,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管理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掌握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以中医药为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类的保健与健康。
只看该作者 872  发表于: 2011-04-30
在我的《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一书中,我们在详谈了学习经络辨证的重要性及学习经络辨证的方法后,还逐经讲解了一些精彩的以经络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临床案例,相信读过该书的学友们对经络辨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道少斋主人 发表于 2011-1-30 18:35



十二经循行路线,本来就是根据五行学说编造出来的东东,任何人再按照这种梦话生产出来的辨证,除了害己又误人之外,还能干什么?
只看该作者 873  发表于: 2011-04-30
    一、学好分部经络辨证,必须掌握好各经主治病候

    曹某,男性,60岁。长沙某医院退休的西医主任医师。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前臂疼痛、胸痛反复发作一年余。看遍了湖南长沙的各大西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能做出明确的诊断,只有一家医院下了个“臂丛神经炎”的诊断,治疗一年多,病情毫无缓解迹象。

    每次发病都很有特点:先感到右前臂掌侧腕关节开始疼痛并向上发展,渐至前臂掌侧,并出现肘关节拘挛,接下来就是感到胸骨后中下部位向右牵拉并疼痛难忍,其后感左臂内侧疼痛,每发持续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不等,每天必发,发则手指发凉发青,常呈冷痛,常喜以热水袋温熨疼痛部位,口干,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弦。发病多因劳累、受寒而诱发。平素喜抽烟。

    先请大家想一想,这个病人用什么辨证方法进行脏腑经络定位合适?为什么要进行脏腑定位?对中医学得好的人来说都很清楚,如果辨证做不到对病位进行精确定位的话,其处方必然不会有很好的针对性,临床疗效可以说会大打折扣。我们学过的常用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中脏腑辨证用于内科杂病,但对此种病症似乎无法进行脏腑定位;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辨证,此病非外感病,亦不适宜;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用于温病辨证,与此症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这个病症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辨证呢?如果我们对经络学说掌握得很好的话,对此种病症进行精确辨证、处方用药其实并非难事。

    先看看上肢的内侧有哪些经络循行?

    众所周知,上肢的内侧有三条经脉循行,内侧前缘为手太阴肺经,后缘为手少阴心经,中间为手厥阴心包经。见图1-1。

    图1-1
    上肢内侧经脉循行

    内侧有三条经脉,该如何确定病位是在肺、在心,还是在心包经呢?这就需要我们对经脉的所主病证要有清晰的了解,这部分的内容在《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一书中已有详尽的描述。

    《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少阴心经“是动病”症状有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出现的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是主心所生病”有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症状。手厥阴心包经“是动病”症状有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手太阴肺经“是动病”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这样一看,肺经、心经、心包经三经均可出现上肢内侧的疼痛,也可出现胸闷或胸痛的症状。似乎还是不能做到最后的脏腑定位。以前我们说过,经络辨证只是病症的空间定位,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尚需结合其他辨证,对于内科杂病来说,尤需结合脏腑辨证。

    肺主气,司呼吸,其病多有气机变化的兼证,因此,一般肺经病可见到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等病症,而此病人均无,所以可以考虑排除肺经病变为主。

    心主血脉,主神志,其病多有血脉、神志方面的佐证。患者发病有胸骨后疼痛,亦即心痛。心主血,一般地说,痛则不通,臂痛当考虑心经血脉瘀阻,因此,定位在心与心包经。为何要考虑心包?古人说,心不能受邪,一般是心包代之受邪。所以有心主二经之说,即心主管厥阴心包经与心经。也可以说患者从脏腑定位来说病位在心与心包经。

    定位即明,接下来就要进行病因辨证,患者发病多因劳累、受寒而发,发则手指发凉,发青,呈冷痛,常喜以热水袋温熨疼痛部位。当考虑气虚、阳虚。结合经络定位,其病机当为心气心阳虚衰,血脉瘀阻。舌苔黄腻与证不符,此患者长期吸烟,为假苔。处方如下:

    桂枝6g,制附片6g,黄芪30g,太子参15g,当归15g,丹参20g,乳香6g,没药6g,旋覆花10g,茜草10g,玄参10g,生地黄10g,5剂。

    方用桂枝、制附片温通心阳,黄芪、太子参益心气,活效通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肝着汤(旋覆花、茜草)辛润通络,玄参、生地黄益阴克制附、桂辛燥之性,

    2009年3月30日二诊:右臂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以夜间为甚,偶有胸闷,每发胸部牵拉痛好转,持续时间短而轻,左臂已不痛。仍痛后口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

    炙甘草30g,生黄芪30g,白参5g,桂枝10g,仙灵脾10g,仙茅6g,鹿角霜15g,当归15g,红花6g,旋覆花6g,茜草10g,柴胡10g,枳实10g,生白芍15g,7剂。

    此方与上方**完全一致,方用炙甘草、生黄芪、白参益心气,桂枝、仙灵脾、仙茅、鹿角霜温通心阳,当归、红花、旋覆花、茜草辛润通络,活血通脉,四逆散理气,气行则血行。

    2009年4月7日三诊:右臂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已1周未发,最后一次发作时未出现胸痛、左手臂疼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

    生黄芪30g,桂枝10g,当归20g,制附片6g,磁石30g(先煎),细辛3g,白参5g,生地黄15g,生白芍30g,丹参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10个,5剂。

    其后以此方加减,前后用方共60余剂,患者症状逐渐缓解。有意思的是,2010年1月上症再次复发,尽管多项检查未发现阳性实验室指标,静息心电图正常,西医亦未做出明确诊断,但我从中医的理论出发考虑,一直认为其心脏有问题,于是陪其上下4层楼后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发现心电图反映心脏下壁、前壁导联的 ST下移都大于2mm,很显然,患者存在劳累后冠脉痉挛。患者右肢痛-胸痛-左上肢痛其实就是冠心病的特殊表现,也就是说,该病人冠心病首先表现出来的病症在经络上,从某种程度上说,经络辨证很能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的病变。

    清代徐大椿说:“治病必分经络脏腑,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有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愈治而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所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而治之,自然见效。”信不诬也。
    道少斋主人 发表于 2011-1-30 18:35
——————————————————————————————————————————
遇上如此病例,当代任何一名医生,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应该给予常规地做心电图检查,否则,就不是一名合格医生。
只看该作者 874  发表于: 2011-04-30
    三、学好分部经络辨证,不可忽略与脏腑辨证相结合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熟悉经络辨证,常可以使我们的诊治思路得以很好的拓展。我们先来看一封求诊信:

    昨天有幸在书店看到您的《步入中医之门》,买回来看了几页后就被内容吸引住了,我相信中医,但中医却不能解决我女儿上课嗜睡的病情。也找遍了全国名中医,但似乎都不能给我一个好的答案,我也研究过他们的药方,但似乎都没有您所提到的经络辨证,而我恰恰认为我女儿长期的嗜睡可能正是因为没有经络辨证施治以致吃了一年半的中药却没有明显效果所致。您的书我看懂了,但又全没看懂,我认为我女儿可能是足阳明胃经病候,但又不够专业,我救不了她,而别人又不相信经络辨证,所以别人也救不了她,现在也只有你能救她了!

    我女儿现年9岁,以前活泼可爱,也非常上进、要强,因为瞌睡缠身,喝了近一年半的药却没有一个尽头,而瞌睡却让她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这将毁了她一生,作为父母的我们实在心痛,所以无论如何您百忙之中一定救救我女儿。

    无论如何,请毛教授百忙之中给予关心,如果方便的话,告知您的联系方法。

    谢谢!

    一个没有办法的父亲:×××

    病情介绍约五千字,归纳后主要症状如下(均系原文):

    “女儿,现9岁多,5岁时就有一上车就睡觉的习惯,2008年春季开始夜里喜欢趴着睡,(以前喜欢侧睡、仰睡),并无其他不良反应。但从5月份开始,老师反映小孩上午上课打瞌睡(一般晚上8:45睡,早晨6:40起床,但晚上喜欢看电视,看到电视就吃饭不香、脾气不好、易生气),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小孩。我们发现小孩放学后表现得很疲惫、总想睡觉,大笑及饭后一不小心双腿打软、跌倒或瘫坐在地上(一般做完家庭作业后特别明显、天气不好时这种症状也较突出)。”

    “天气转冷,小孩瞌睡加重,现在上午上学打瞌睡、上午上课至少两节课有打瞌睡现象,上午、下午放学路上仍打瞌睡,而且会容易跌跟头。小孩夜里喊冷,会夜里醒来,手脚有点凉。有时舌苔发黄。”

    “动脑筋也显得易累,做完作业后似乎有行为定向障碍,手脚无力、走路、拿东西都不太稳,如果没有吃饭、做作业,则所有的症状无论何时都不会发生。”

    “曾有弄舌、吐舌习惯”。

    “夜里将被子蹬开,夜里一入睡就开始做梦,同时腿动、手动、眼动且睁开(自己不知道),又象受了惊吓一样,脚大趾象蛇一样扭动,这种状态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夜里做梦时,有时会发怒、叫喊、舞动双手,有恐惧感。”

    “小孩跟我讲,以后不看怕人的电视了,她说以前电视中的木乃伊画面现在也很害怕,夜里老是做梦,以前是恶梦,比如木乃伊、骷髅什么的。”

    嗜睡症从中医的解释来说,最常见的病机是脾虚痰湿内阻和阳虚。患者在来信当中把一年多的处方都展示给我,治疗**不外健脾燥湿、温阳,但均未取得明显的效果。该如何辨证呢?”

    我未及时给患者回信,反复阅读病情介绍,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了解详细病情,思索寻找辨证的入手点。其中患者入睡后“脚大趾象蛇一样扭动”这一特殊症状引起了我的重视,由此,展开思考,思路豁然开朗!把患者的病位定在足厥阴肝经!

    这就要我们对足大趾的经络分布要有了解,对经络比较熟悉的学友都知道,《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也就是说足大趾主要有两条经脉起于该处,一是足厥阴肝经,一是足厥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都起源于足大趾,为什么定位在肝,而不在脾?

    有一点,是学习经络辨证必需牢牢记住的,那就是经络辨证只能做到病机的脏腑定位,进一步精确把握病机,常常要与其他辨证方法互参,其中尤以脏腑辨证为重要,这是分部经络辨证最为要紧之处。

    首先,尽管脾足太阴之脉也起于大趾之端,脾主健运,但患者并无脾失运化的相关症状,如纳差、腹泻、水肿等症状,患者前期的治疗,长期使用了健脾化痰祛湿的方法也没取得疗效,也否定了患者病位在脾的推断。

    那么从肝入手能解释通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的病机吗?我们来看看:

    1.小孩曾有弄舌、吐舌习惯,当从肝风、心火考虑。

    2.足大趾曾在睡时出现不停地扭动,动者属风,大趾为肝经起点,可从肝风考虑。

    3.疲惫、总想睡觉、大笑及饭后一不小心双腿打软、跌倒或瘫坐在地上。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罢者,疲也。

    4.孩子睡觉的样子就象是受惊吓的样子,如腿一惊一惊的,说明小孩的睡眠质量很差,可能出现睡后疲劳难以恢复,从而嗜睡,肝主藏魂,受惊恐则魂魄不安,是有上症。

    5.思考则易睡,肝主谋虑,肝气不足,则谋虑不能,思则劳神耗气,故思考则易睡。

    结合脏象、脏腑辨证这么一分析,患者的症状基本上都可解释通了。“天气转冷,小孩瞌睡加重,……小孩夜里喊冷,会夜里醒来,手脚有点凉。”说明患者存在阳气不足。且患者家属发来的舌质照片显示出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综合分析,断为肝之阳气亏虚。由此,治疗**应定为温补肝阳。

    在治疗上我的看法是,患儿长期入睡不安,恶梦甚多,先让小孩获得好的睡眠质量,看是否能改善白天的嗜睡,此为变法。方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小柴胡汤。2009年12月10日第一次开方如下:

    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生姜3片,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柴胡10g,法半夏10g,黄芩6g,党参15g,5剂。

    2009年12月14日家长回信:

    “毛教授,我是怀着比较轻松的心情给您写这封邮件的。您10日的处方目前已服用三剂,从第一剂开始,小孩夜里睡觉踏实多了(可以用立竿见影来描述),夜里入睡深多了,呼吸声均匀多了(以前总是听到呼气的声音,听不到吸气的声音,)现在也不怎么发火了,嗜睡似有减轻,但仍容易疲劳,容易鼻塞。从2008年5 月到现在,我是现在才看到中医的希望的,真乃真正的神医!在此先受我一拜!谢谢了!”

    2009年12月16日来信:

    “我这几天比较开心,小孩下午不瞌睡了,早上也就是一节课,做作业时也开始有思路了,我真的很开心!”

    这个病例是一个很常见的嗜睡症。在向我求诊前,在多家西医院检查过,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的疾病,西医对此无特殊好办法,建议求诊中医,在长达年余的求诊过程中,几乎都没有离开温阳、化痰祛湿的常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无效的情况下,作为医者缺乏思考,对一些特殊的症状未加以注意,我想如果大家和我一样,对“脚大趾象蛇一样扭动”这一特殊症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也能很好地分析病机,找出症结所在。因为在这个病例的分析中,除经络辨证外,其他所用到的理论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到的,相信大家都非常熟练地掌握了。

    可见,把握患者的一些独特的临床表现,运用分部经络辨证,能很好地拓展临床思维,掌握好分部经络辨证,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可以使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道少斋主人 发表于 2011-1-30 18:35

——————————————————————————————————————————

这哪里是中医?完全是巫术。
即使是汉代的医生也很少有如此扯淡的了吧?
只看该作者 875  发表于: 2011-04-30
评中医教材中应该废除的有关五行学说谬论系列之八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卫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 皮毛,以充养身体,温润肌腠和皮毛。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 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两者失调,就会出现“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等。


“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
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则水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发与肃降即机体的升降出入功能,是全身脏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作用、
最终所产生结果的具体体现,并不是肺一个脏器的功能。
整个机体的升降出入功能,对肺脏的升降出入活动产生了影响,就会使
肺脏自身不能宣通,从而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症。
机体升降出入的功能,恰恰就是阴阳升降出入功能的具体体现。例如,实
证时,阳相对盛于阴则热,故机体升大于降,出现身热、口渴、溲赤、便
秘、舌红、脉洪数等症;阴相对盛于阳则寒,故机体降大于升,出现畏寒
、不渴、溲清、便溏、舌淡、脉沉迟等症。虚证时,阳相对盛于阴则为虚
热,故机体亦出现升大于降的情况,或口干不欲饮而小便少、或渴而饮多
但小便必清长而量多、并必伴有乏力、舌红少苔、脉浮大无力等症;而阴
相对盛于阳则为虚寒,故机体出现降大于升的情况,肢厥、口渴、溲清而
频数、便溏、舌淡、脉沉细微而迟
如此这般发生偏差的升降出入表现,恰恰就是阴阳互根互用功能遭到破坏
后,所产生的必然结局,即所谓“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阳关系的具体写照。因此,宣发与肃降的功能是全身脏器功能活动的集
中体现,而非肺脏独自所主。

至于 肺主通调水道,同样于理不通。

人体水液的调节,主要在于皮肤与肾脏。皮肤排泄汗液的多少,直接影响

水液的代谢,尤以炎热的天气与环境,以及过度的体力劳动之时,水份则

排出过多,这也是炎热的南方易患尿结石的重要原因。但寒冷的季节与环

境,以及体力劳动过少之时,水液的代谢主要是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与肾小管

、集合管的重吸收二者的比例。
只看该作者 876  发表于: 2011-05-03
作者:挖铊铊 回复日期:2011-04-29 23:08:28 
  作者:rhzxy 回复日期:2010-08-05 15:16:00  回复
    
      
       中医理论中的最大糟粕,就是五行学说,她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千年桎梏,而由五行学说演变出来的五运六气说、五行配五脏说、寸口脉脏腑配属说、心主神明说、肝升肺降说、脏腑表里说、十二经循行路线说、十二经相互顺接说、井荥俞经合原说、子午流注说等等都是僵化的教条,理应一并废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内容有点错误,“僵化的教条,应改为僵化、教条的理论”。
只看该作者 877  发表于: 2011-05-03
作者:挖铊铊 回复日期:2011-04-30 00:35:24 
楼主知不知道中医怎么治疗牙周炎?
——————————————————————————————————
牙周炎,一般地说来,是虚火,或上热下寒。治疗原则是补下清上,或温下清上。
只看该作者 878  发表于: 2011-05-03
作者:壹棵大白菜 回复日期:2011-04-30 00:32:45 
  “科学”?
    我笑了,因为正是这位“科学”这无法解释中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的中医理论,本来就是科学的,自然能用科学解释了
只看该作者 879  发表于: 2011-05-03
作者:壹棵大白菜 回复日期:2011-04-30 00:32:45 
      “科学”?
        我笑了,因为正是这位“科学”这无法解释中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的中医理论,本来就是科学的,自然能用科学解释了。
    ————————————————————————————
    
    不要作口舌之辩。不正确的理论=不能解释!
  ——————————————————————————————————
  除去五行学说衍生出来的糟粕理论之外,很难找到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中医理论。先生可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