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启用新域名www.gzhucm.com,请继续支持我们
切换到宽版
  • 11475阅读
  • 419回复

[学说流派]“五行存废”辩论赛正式开赛——全球中医药论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5-10-09
太白侠客先生(正方)的发言: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85&extra=page%3D1&page=2正方对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持怀疑态度,可见对五行学说并非全部肯定,进一步讲,正方对中医典籍也不是全盘接受,这个态度是正确的态度,我方对此表示欣慰,因为,擂台辩论最终目的是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
反方诡辩术玩得登峰造极,无与伦比。使用诡辩术的有两种,一是,别有用心之徒,如算命的含糊其辞两头堵;二是,没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方相信反方两位辩手的人品。


1.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畴,阴阳五行也不例外,阴阳五行不负责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很正常。反方一直在诡辩而不拿出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的论据来,只能说明反方既不懂阴阳五行的内涵,也不懂寸口脉分配脏腑来自于什么理论,把经典中医理论搅和成一锅粥。寸口脉分配脏腑,不属于阴阳五行学说范畴,而属于形体学说范畴,即形体的自相似性,按着现在说法就是全息现象。


2.本不想继续辨析反方的错误,但鉴于反方自以为是不思进取的态度,再多言两句。不明白脉诊的机理,何言反方的上中下有可信之处?再则,上中下,经典所言并不是反方曲解的那样。经典上中下三部脉诊与寸关尺三部不是一回事。《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素问·论疾诊尺》: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中医教材把中医经典搞得支离破碎,反方不以求实态度深入学习,而轻言否定中医理论,待有人予以指正,还尽行诡辩,足见反方没有探索中医真谛,正确发展中医之诚意。鉴于此,正方申请裁决,不再进行无谓的口舌之争。
12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5-10-09
1.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畴,阴阳五行也不例外,阴阳五行不负责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很正常。反方一直在诡辩而不拿出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的论据来,只能说明反方既不懂阴阳五行的内涵,也不懂寸口脉分配脏腑来自于什么理论,把经典中医理论搅和成一锅粥。寸口脉分配脏腑,不属于阴阳五行学说范畴,而属于形体学说范畴,即形体的自相似性,按着现在说法就是全息现象。
——————————————————————————————————
    对方辩词中上述两点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原来对方确实不知“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根据,只是在盲目地挺“五行”。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85&extra=page%3D1&page=2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5-10-09
存废辩论赛-正方辩题:3、阴阳与五行是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两个学说?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05&extra=page%3D1&_dsign=b7aaaa3e
请反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论点:阴阳与五行不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学说。

论据:“阴阳五行”是诸子百家之阴阳家理论的核心内容,《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史记》:“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传》:“敬记天时以授人也。”《说文》:“时,四时也。”

《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儷偕。” 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 唐·柳宗元 《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礼记·祭义》:“日出於东,月生於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廵。” 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於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论证:不管阴阳是指寒暑、昼夜,还是指天地,五行都是研究其迂回神秘变化的。这个研究是为了授时,颁布历法的。也就是说,阴阳五行肇端于天文历法。五德学说,普遍认为是阴阳家邹衍五行的核心和全部内容,其实不然,它仅仅是五行的一种应用而已,还有应用在其它方面。《别录》:“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邹衍根据“五行”历法和音律原理,吹律测出纬度高、气候寒的燕国不同季节温湿度,确定播种期和无霜期,指导当地民众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使不毛之地长出“黍谷”。

《内经》引用阴阳五行,在生理病理上有两个应用,一是寒暑的运动变化规律,风暑湿燥寒;二是生理病理生长化收藏节律上表现的不同,例如,随季节阴阳强弱的变化,人的脉象亦各有特征: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浮、冬脉沉。太过或不及皆为脉病。对于病人,一日之间旦、昼、夕、夜的阴阳强弱不同,人的真气也随之消长,表现为症状的轻重变化,即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结论:研究昼夜(寒暑)运动变化的学说,把昼夜(寒暑)和昼夜(寒暑)彼消此长渐变过程拆分成两个对立的学说,是不可想象的。《内经》借鉴这一思想,无论阴阳、五行指代什么,五行是阴阳的运动形式,这一点都不会改变。故阴阳与五行不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学说,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学说。

  请反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5-10-09
llyyjj先生(反方)的发言: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05&extra=page%3D1&_dsign=b7aaaa3e正方辩题:阴阳与五行是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两个学说?
还是疑问句标题。把正方两个字去掉就好了。


这样就规范了:
辩题:阴阳与五行是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两个学说?
正方观点:阴阳与五行不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学说。
-----------------------------------------------------------------------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此辩题与正方第二辩题完全重复,我方观点与上次相同。正方如欲继续发挥论述此题内容,建议在擂台以外进行。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5-10-09
太白侠客先生(正方)的发言: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05&extra=page%3D1&_dsign=b7aaaa3e1.正方深深为中医莘莘学子担忧,反方这位辩手,连基本的语言学素养都不具备,竟然看不懂责问句的含义。

2.反方从来都是唠正经嗑惜墨如金,扯用不着的洋洋洒洒,正方替监督小组和广大会员,请反方确认一下,反方要表达,“在这个范围内”阴阳与五行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学说,是这样的吗?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5-10-09
llyyjj先生(反方)的发言: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05&extra=page%3D1&_dsign=b7aaaa3e这次可以比上次更明确一点。所有的范围内,阴阳、五行两个学说都不对立。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5-10-09
根据双方的意见,我现在锁帖,请各位管理人员不要在此贴后面跟帖。等所有辩题完成之后,我们会放开所有正反方辩题帖子,到时,让大家自由讨论。谢谢各位的支持。
  同时,请反方提供反方辩题4的相关资料给我,准备发辩题开帖。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5-10-10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4、五脏生理功能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08&_dsign=d4fba5f8
请正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部分五脏生理功能的表述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现根据脱离五行学说后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吸收了一些师长同仁的理论与建议,最大限度地予以厘正。而厘正的原则,是力求达到“因司其职,则归其所属”。此举仅作为对中医理论进行改良的尝试,热切希望各位师长同仁提出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

    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index.html

《生理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englixue/index.html

《人体解剖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rentijiepouxue/index.html

《肾脏病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enzangbingxue/index.html


                                                                 A--心脏

一、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相连于脉管,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脏通过舒缩运动以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乃至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脏泵血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附:西医学心脏的生理功能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

附注一:
有关对修改心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1、心主神明问题
    脱离五行学说后,心主神明的功能自然消失。因为神明中有关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精神状态的内容,是由全身多脏器组织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而意识、思维等是大脑的功能范畴,而心、肺、肝、肾诸脏只能起到间接作用。
2、有关“热入心包”的问题
    是外感热病入脑后所发生的病理反映。 “痰浊蒙蔽心包” 是由痰浊型外感热病入脑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二者均与心脏无关,故不在心脏生理功能范围之内陈述。
3、心包络
    通过废除五行学说后,其功能不再在心脏中描述。






                        中、西医对五脏心脏生理功能表述的比较

    在心脏生理功能方面,中医学较西医学多出了主神志。除去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后,“神志”的一部分是全身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部分属于大脑功能的范畴。将“神志”从心脏生理功能中分离后,中医学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治疗方面,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中医学在心脏气血虚衰及血行不畅的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及治疗措施,则比西医大大地丰富。中医在治疗头面四肢、胸腔、腹腔血流欠畅状态下发生的病变,使用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无一不与加强心脏功能、间接地利用各种手段,扩张病变处血管,有效增加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有关。这是中医的很大优势,也是西医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在心脏生理病理的解释及其诊疗方面,除去五行学说后,中医只有利,没有弊。
B --肺脏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呼吸,并对全身气的产生、增强、推动和调节有极重要的作用: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运动致使胸腹腔规律地舒缩,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2.肺主行水: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胸腹腔规律舒缩,使气机升降出入,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故亦有促进水液代谢的功能。
  3.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使胸腔、腹腔不断舒缩,进而影响胸腹腔内压力不断变化,以促进静脉血向心回流,加快有关脏器组织的新陈代谢。也就间接起到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附西医学中肺脏的功能:

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


附注二:
有关对修改肺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1、肺主气
     肺主气,是肺司呼吸后所产生的结果,故肺主气与肺司呼吸合并表述。
2.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与肃降予以废除:即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使胸腔、腹腔内的脏器组织不断舒缩,以促进静脉血向心回流,加快内脏的新陈代谢。也就间接起到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有助于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在肺主治节中已包含,两者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然而,严格地说来,人体中的宣发,是通过加快心率、使外周血管扩张等措施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与肺关系不大。而肃降,在实证方面,则多通过清热泄火、减慢心率、通导大便等措施,在虚证方面,则多以清上补下、清上温下等措施,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宣发与肃降均非肺脏所独主。



                           中、西医对肺脏生理功能表述的比较


     在肺脏生理功能方面,中医学的内容完全囊括了西医理论,只是在表述方方面显得有些粗糙。这是中医学的短处。
       但中医学较西医学,增加了调节全身气机、行水等功能。在肺的呼吸运动中,规律地使胸腹腔舒缩,促进了气血的加速运行,从而可以调气行水。利用这个原理治疗身体弱、肺活量偏小者的水湿停留,有一定疗效。而对其它原因引起的水肿患者,应用此法亦可以起到协助作用。因此,可以说,在肺脏的生理病理的理解、及其在治疗方面,中医大大地优于西医。

C--脾脏

三、“脾系统”的生理功能

1.“脾系统”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系统”主运化,指“脾系统”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系统”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系统”运化水谷,是指“脾系统”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系统”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系统”配合心、肺、肾、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系统”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系统”主生血统血:“脾系统”主生血,指“脾系统”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系统”主统血,指“脾系统”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3。“脾系统”主升清:升,指上经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系统”主升清是指“脾系统”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等脏器组织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系统”之气主升。



附西医消化系统的部分内容:
1、胃
由食管送来的食团暂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到一定时间后再送入十二指肠,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
2、小肠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3、大肠
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4、肝
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肝具有分泌胆汁、贮存糖原,解毒和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
5、胰
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消化食物起重要作用。内分泌部是指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胰岛,它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另附西医学中脾脏的生理功能:

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时又是储血器官,并具有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和异物,产生白细胞和抗体的功能。
————————————————————————————————————————————————

(未完,接下页)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5-10-10
(接上页)

附注三:
有关对修改脾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1、“脾”改称为 “脾系统”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脾脏,应该是现在所称的胰腺。但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脾脏功能,几乎等于西医之消化系统功能的总和,因此,有些中医人士将“脾”的功能称之为 “脾系统”。如果如此转换一下名称,这一部分内容就容易理顺了。因为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胰腺、肝胆、胃、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而不是脾(胰)的独自的功能。所以称之为脾系统,也是比较合理的。故暂称之为“脾系统”,是否正确,有待师长同仁讨论定夺。

2、“脾统血”   所谓的“脾统血”,其实是人体多脏器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结果,但其中营养充足是重要因素之一。而尤其对于营养不良的出血患者,采用健“脾”方法,在临床上确实能起到止血的效果,这也是中医的一大贡献。因此,为了在治疗上的方便,这一生理功能,建议不做改动。



                 中、西医对脾脏生理功能表述的比较

    在脾脏生理功能方面,将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脾脏,暂时改称为“脾系统”,如此,就完全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相吻合。并且多具优势:
    1、中医药的运化水湿    西医虽然明了消化系统有运水湿的作用,因为肠管能大量吸收水分,但缺少可以利用的药物。
    2、“脾系统”主摄血、统血   尽管这方面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而在临床上对于因营养不良导致者,却有良效。同时在其它原因导致出血的患者中,注意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对控制病情、扶助人体正气,无论是在使病情趋向痊愈,还是给难以治愈的患者以延长生命,都是不可忽视的积极措施。
    3、慢性病中的应用   在一切因“脾系统”虚弱致病过程中,均可以调“脾系统”而使身体趋向康复。同时调整“脾系统”功能,在阻止病情恶化、延缓垂危患者的生命,或有向愈倾向患者尽快好转,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上述三方面优势,都是西医药无法望其项背的。
  D--肝脏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说穿了,肝郁,就是由各种病因引起肝内胆汁分泌排泄不规律,肝脏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及一定量的胆汁溢入血液循环中对有关脏器组织及情志方面产生的影响,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反映。

(3)促进消化吸收:“脾系统”主受纳、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系统”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系统”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系统”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以促进消化吸收而实现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系统”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侵犯“脾系统”,必致肠胃功能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肠胃之气不降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等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肠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或胁胀或其它不适,伴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系统”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心、肺、“脾系统”、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心、肺、“脾系统”、肾大小肠等脏器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系统”之运化水湿、心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等,以调节水液代谢。

(6)调节性与生殖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系统”脾而藏受于肝。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阳上亢之灾。而肝胆汁排泄不及时,淤积则易产热耗阴,而出现阴虚之证。




附西医学中的肝的主要功能:

      肝具有分泌胆汁、贮存糖原,解毒和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
——————————————————————————————————————————————

附注四:
有关对修改肝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肝主疏泄功能 ,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也是中医理论中独有的最重要的特色。如精神因素、饮食不规律等都可以影响肝的正常功能,而肝脏功能不正常,也同样影响到精神与饮食,甚或胃肠功能。

1、肝胆与胃肠    肝胆病患者发展到一定时期,必定影响到胃肠道而出现胃肠病。原因即在于,肝病后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及破坏了胆汁分泌的正常规律。此类胃肠疾病在治疗方面,须与肝同治。若单纯调肠胃,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不能消除病因。

2、肝与生殖    肝与生殖系统的关系,无论是妇女功能性不孕不育方面,还是男性的性功能障碍方面,与肝脏疏泄有关者,临床上应用调肝脏的方法有确切疗效。

3、肝与血液   在维持气血运行方面,肝郁气滞时对气血的影响,做为中医界人人皆知。对治疗血液病,应该注重调肝,则是中医治血液病的一大特色。

       可以预言,目前医学界对在肝功能不正常的情况下,使有关脏器所产生病理变化之广度与深度的探索,尚未令人满意,从而有大力拓展的空间。
E--肾脏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①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但与肾精的盛衰有密切关联。
   ③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侵袭的作用。

2.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在病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

3.肾中阴阳
(1)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五脏皆有阴阳,就物质与功能言,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产生于物质,而物质是功能产生的基础。
    肾阴和肾阳,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从阴阳属性来说,精属阴,气属阳,所以有时也称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这里的“阴”和“阳”,是以物质与功能的属性而言的。



附西医学肾脏的生理功能:

一、尿液的生成 正常人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1000-1200ml,其中血浆流量每分钟约600-700ml。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每分钟约120±15ml。两侧肾脏每日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达150-180升。所滤过的这部分血浆称之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及集合管,约99%被重吸收。因此,排出体外的尿液一终尿,仅有1500-1800ml。
二、调节酸碱平衡 人体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及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所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少量碱性物质释放入血液,然后排出体外。其中以酸性物质为主要排泄物。酸性物质分挥发性酸和非挥发性酸,前者指碳酸、后者包括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 肾脏能产生某些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缓激肽、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羟D3等。
————————————————————————————————————————


附注五:
有关对修改肾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1、命门  即是指肾脏、生殖系统等的综合生理功能。可以认为命门之说,是在解剖不细致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误判,或者是旨在说明肾脏在人体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必要再另立“命门”一说。

2、肾主精   从传统中医理论中可以看出,所谓肾藏之精,事实上,一部分是生殖功能,而另一部分则是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整体机能。而传统上用一些强腰壮肾的中药,确能改善生殖机能方面的作用,是否属于这部分药有着双重作用,尚需大家商讨定夺。因此,肾主精的功能存疑待考,临时不作改动。

3、肾主纳气   纳气的本质,在于各脏器协同作用下,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时所表现出来的固摄能力, 并非肾所主。临床上可以看到,不管什么样的病例,只要弱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动则气喘、虚汗、乏力、烦躁等气机上浮的表现。在临床治疗上,用补下纳上法或清上补下法,属于固下纳气范围,并且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因为这属于人体气机升降浮沉生理功能,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相应治法的具体体现,故将肾主纳气的功能移除。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涉及的问题较多,还望与师长同仁们商榷。

4、有关肾主一身之阴阳   人一身阴阳的盛衰,是由心的泵血、肺的呼吸、肝的处理消化吸收来的营养、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肾的泌尿功能等,共同参与下,在人体生理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功能反映。其中每一个环节发生病变而使人体虚衰后,都会出现气虚的情况。因此,肾是不能独担一身阴阳之重任的。所以,将“肾主一身之阴阳”一条除掉,其生理方面强调“肾中阴阳”较为合适。



                          中、西医对肾脏生理功能表述的比较

     在肾脏生理功能方面,中西医在肾脏的泌尿方面没有异义。

       但不同的是,西医学称肾脏有内泌素的功能,主要有肾素、缓激肽、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羟D3等。而中医学则有主藏精,主要有促进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抵御外邪侵袭等。这部分内容期待有识之士参与讨论。

     总而言之,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脏器生理功能不但不会受到负面影响,恰恰相反,而是更精确、更明了。

  请正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5-10-10
(接上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08&_dsign=d4fba5f8
附注三:
有关对修改脾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1、“脾”改称为 “脾系统”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脾脏,应该是现在所称的胰腺。但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脾脏功能,几乎等于西医之消化系统功能的总和,因此,有些中医人士将“脾”的功能称之为 “脾系统”。如果如此转换一下名称,这一部分内容就容易理顺了。因为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胰腺、肝胆、胃、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而不是脾(胰)的独自的功能。所以称之为脾系统,也是比较合理的。故暂称之为“脾系统”,是否正确,有待师长同仁讨论定夺。

2、“脾统血”   所谓的“脾统血”,其实是人体多脏器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结果,但其中营养充足是重要因素之一。而尤其对于营养不良的出血患者,采用健“脾”方法,在临床上确实能起到止血的效果,这也是中医的一大贡献。因此,为了在治疗上的方便,这一生理功能,建议不做改动。



                 中、西医对脾脏生理功能表述的比较

    在脾脏生理功能方面,将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脾脏,暂时改称为“脾系统”,如此,就完全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相吻合。并且多具优势:
    1、中医药的运化水湿    西医虽然明了消化系统有运水湿的作用,因为肠管能大量吸收水分,但缺少可以利用的药物。
    2、“脾系统”主摄血、统血   尽管这方面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而在临床上对于因营养不良导致者,却有良效。同时在其它原因导致出血的患者中,注意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对控制病情、扶助人体正气,无论是在使病情趋向痊愈,还是给难以治愈的患者以延长生命,都是不可忽视的积极措施。
    3、慢性病中的应用   在一切因“脾系统”虚弱致病过程中,均可以调“脾系统”而使身体趋向康复。同时调整“脾系统”功能,在阻止病情恶化、延缓垂危患者的生命,或有向愈倾向患者尽快好转,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上述三方面优势,都是西医药无法望其项背的。
  D--肝脏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说穿了,肝郁,就是由各种病因引起肝内胆汁分泌排泄不规律,肝脏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及一定量的胆汁溢入血液循环中对有关脏器组织及情志方面产生的影响,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反映。

(3)促进消化吸收:“脾系统”主受纳、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系统”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系统”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系统”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以促进消化吸收而实现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系统”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侵犯“脾系统”,必致肠胃功能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肠胃之气不降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等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肠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或胁胀或其它不适,伴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系统”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心、肺、“脾系统”、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心、肺、“脾系统”、肾大小肠等脏器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系统”之运化水湿、心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等,以调节水液代谢。

(6)调节性与生殖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系统”脾而藏受于肝。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阳上亢之灾。而肝胆汁排泄不及时,淤积则易产热耗阴,而出现阴虚之证。




附西医学中的肝的主要功能:

      肝具有分泌胆汁、贮存糖原,解毒和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
——————————————————————————————————————————————
(未完,接下页)